早发竹下

宋代范成大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白话译文

早上起来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冲破清秋的寒气,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轻松一下了。

走着走着,冲进了很轻很薄的晨雾;看一山,像把一座山从雾里放出来似的,再看一座山,再放一座山,走过了重重叠叠的山峰。

过了山区,便到了山下水边的村落。村头的炊烟,形状像碧蓝色的波纹。

山林的主人鸟儿,唧啾嘁喳欢叫不停,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百鸟有情无思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在美妙动听的清禽千声百啭声中,我恍恍惚惚、心驰神醉。

词句注释

  1. 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
  2. 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
  3. 破小寒:冒着微寒。小寒,清秋时节。
  4. 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5. 冲:冲开。
  6. 放:闪出。
  7. 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
  8. 吹:通“炊”,烧火做饭。
  9. 清禽百啭:清晨百鸟和鸣。
  10. 有情无思:有意无意之间。苏轼《水龙吟》写杨花日:“思量却似,无情有思。”

作品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随着峰回路转,诗人的眼前又出现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的高大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此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字,又把那绕山穿桥的小溪身影勾划出来;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栋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偬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选用“冲”、“放”、“当”、“趁”等点睛的字眼,使诸多景物情态毕露;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也就从景物的情态中透露出来了。

创作背景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中进士。次年任职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共历六七年之久。此诗即写于徽州任内。

名家评论

  • 近·钱钟书:“刘禹锡《柳花词》说:‘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李贺《咏北园新竹》第二首说:‘无情有恨何人见”;杨发《玩残花》说:‘低枝似泥幽人醉。莫道无情却有晴’;苏轼描写杨花的《水龙吟》也说:‘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都是从《玉台新咏》卷九梁简文帝《和萧侍中子显》第一首又卷十《古绝句》第三首写葡萄,豆蔻、菟丝的诗句推演而出。范成大又把前人形容草木的话移用在禽鸟上。”

猜你喜欢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宋代 • 朱熹

其一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其二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送别

唐代 •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河蚌相争

两汉 • 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代 •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范成大
简介描述: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