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瑗尉南海

唐代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白话译文

杨瑗因为家中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

因为临海,这里有重重叠叠的海市蜃楼,城乡居民多有鲛人混杂。

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

这个地方多产宝玉,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

词句注释

  1. 杨瑗:未详。底本瑗下注:“一作张子。”尉南海:赴任南海县尉。尉,用作动词,任县尉。南海,《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有南海县。在今广东广州市北。
  2. 不择:不加选择,不嫌。
  3. 高堂:指父母所居之正室。老亲:年老的父母。
  4. 重:重叠。蜃气:即海市蜃楼。
  5. 邑里:城乡。杂:混杂往来。鲛人:传说中的海底人鱼。
  6. 三山:在南海县境,临江三峰并起,高三十余丈。在今广州市南。
  7. 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与越城岭的总称。在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
  8. 此乡:指南海。多宝玉:多产珍宝珠玉。据韩愈《送郑尚书序》,南海多珠宝象犀玳瑁奇物。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说杨瑗因为家中有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孝情可感。古人有亲老不择官的说法,《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地而仕。’”此诗即用其意。这两句在赞美杨瑗孝顺老亲的同时,已经暗含了不宜前去南海为官的意思;如果不是父母年老,当官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荒蛮之地的,更何况不过是县尉这样的小官。

颔联言南海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地不同。此处提及“海市蜃楼”和“鲛人”,意在强调其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海市蜃楼在今人看来乃是人间胜景,但在南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未尝不是边远怪异之象,如韩愈所说:“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而当地居民也多“非我族类”的鲛人,未尝开化,很难交流。设想朋友就要到这样的地方去生活,虽只是平实写来,而矜悯之情,自然流露于言外。这两句描写南海的奇异风物,自然有岑参好奇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形容其地荒蛮,不适合北方人居住。

颈联继续描写南海的风物,色彩则趋于明朗。海边夏雨气象阔大,岭上春花色彩鲜明。律诗中的第三联是要“转”一下的,作者也不愿过多渲染南海生活环境不如人意,毕竟还是要安慰一下远行者,所以又从劝慰的角度讲此处风景之美。

诗人在尾联对杨瑗亲切嘱咐:南海这个地方多产宝玉,你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诗人语气如此沉重,本意是要朋友转换心态,结果反而可能强化对方忧远伤别的心理;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勤珍重的关怀之意。诗人下笔也有言外之意,既然南海多宝玉,何必加一“慎”字,可见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杨瑗以节操清廉为重。

在唐代,今天的两广地区还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说起来也算是“边塞”了。只不过那里并没有成就功名的机会,派去那里做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贬谪和惩罚措施。韩愈被贬谪潮州时心情就极度郁闷,担心自己不再能生还,写诗对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所以当朋友要去南海做一个小小的县尉时,岑参赠别的基调就是同情和安慰。

创作背景

从所写内容来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第一次出塞之后还居长安时(751年)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大历元年(766年)诗人入蜀前所作。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将要前往荒远的南州任县尉的友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委婉地致以劝慰之意,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明·钟惺《唐诗归》:“不择”妙,即所谓“高士为主簿”之意(“不择”句下)。
  • 明·谭元春《唐诗归》:三字写尽残俗(“邑里”句下)。又云:不曰勿贪,而曰莫贪,立言妙绝,温厚直谅(篇末)。
  • 明·唐汝询《唐诗解》:唐人结语多用虚词,独此有规讽意。
  • 清·冯班《瀛奎律髓汇评》:落句有古人之风。
  •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汇评》:一、二两句高。
  • 清·何义门《瀛奎律髓汇评》:落句言不择官而仕,止求禄养耳,不可为贫而忘意苡之嫌也。深婉有味。
  •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结作戒词,得古人赠言之意。妙于人手先揭破为贫而仕,已伏末句之根。
  • 清·巢父《唐诗从绳》:尾联寓意格。一、二上句,因下句是美其孝,结勉其廉,可见古人交道,不作临岐握手套语。中二联承“南州”字,末结复用“此乡”字绾住,篇法紧密。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著眼起结。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正雅之音,高下共赏。五、六可谓名秀,不取尖妍。

猜你喜欢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五代 • 孙光宪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争教人不别猜嫌。

七子论诗难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鸣雁行

唐代 • 李白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

依约残眉理旧黄,翠鬟抛掷一簪长,暖风晴日罢朝妆。

闲折海棠看又捻,玉纤无力惹徐香,此情谁会倚斜阳?

岑参
简介描述: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

岑参的诗远近传播,影响广泛。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诗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后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亦为其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