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发苕溪

清代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白话译文

客居在外的心情像流水一样起伏难平,水又像客子的愁苦一样涌流不断,趁着急流扬帆赶路。

忽然间从船窗传进了吴地的方言,抬头一看,月亮已经挂上船头,原来已经回到了家乡。

词句注释

  1. 客:作者自指。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
  2. 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趁,赶着。
  3. 讶:惊讶。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
  4. 故山:故乡的山。

作品赏析

《客发苕溪》描写了归舟的迅疾,表现了作者在久居他乡之后,一旦归家的喜悦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作者归家时的心情。首句写久在他乡,人心思归,思乡的愁绪像流水一样绵绵不尽;次句则写舟行之急与作者之归心似箭。由于作者沉浸喜悦之中,无暇顾及船外景色的变化。诗的后两句写猛然间听到外面有说家乡话的声音,伸头一看,才发现那挂在船头的已经是故乡的明月了。用“忽诈”二字,不仅显示出了船行迅速,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作者得以归家的愉快心情。在中国古代众多描写思乡之情和归家时喜悦的诗篇中,这首七言绝句却写得格外轻灵活泼,别有情趣。作者将自己亲身的感受,用凝炼的诗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舟行之速,李白《早发白帝城》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表明李白注意着船外景色的变化。而叶燮却反其道而行,写自已一直未注意到船外的景象,猛一发觉,才知道已经到了家乡。这正如他在《原诗》中所说的,是“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大之”。

创作背景

《客发苕溪》是作者因直忤上司落职后遨游四方时之作。作者久居客兴,后乘舟沿笤溪回吴江横山,作此诗写自己途中的感受。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初归家时,实有此景。比“忽惊乡树出,渐觉熟人多”更妙。

猜你喜欢

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宋代 • 刘辰翁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定风波·红梅

宋代 •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赠赵协律皙

唐代 • 李商隐

俱识孙公与谢公,二年歌哭处还同。

已叨邹马声华末,更共刘卢族望通。

南省恩深宾馆在,东山事往妓楼空。

不堪岁暮相逢地,我欲西征君又东。

马嵬驿

唐代 •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南轩松

唐代 •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叶燮
简介描述:

叶燮(1627年-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世称横山先生,嘉兴(今属浙江)人。沈宜修、叶绍袁幼子。中国清代诗论家、诗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叶燮晚年在横山二弃草堂设馆授徒,为人喜弘奖风流,门下有沈德潜、薛雪等,与曹溶、吴之振相友善,所交皆一时人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叶燮去世。

叶燮的诗论著作《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全书分内外两篇,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叶燮论文主张宗经。在《原诗》中他认为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物总不外乎理、事、情三者,而六经又是这三者的“权舆”。《原诗》对明七子拟古诗风抨击不遗余力,论诗主张生、新、深,扫空一切庸熟陈旧浮浅语。古今诗人中,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作诗也以之为宗,不屑随俗作甜熟语,宁拙毋巧,风格沉郁排奡、雄奇峻挺、诘屈追新、刚健不群。王士禛推崇其诗“熔铸古昔,能自成一家言”。著有《己畦诗集》10卷,《残余》1卷,《己畦文集》22卷,《原诗》4卷,《汪文摘谬》1卷等。

叶燮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