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发苕溪

清代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白话译文

客居在外的心情像流水一样起伏难平,水又像客子的愁苦一样涌流不断,趁着急流扬帆赶路。

忽然间从船窗传进了吴地的方言,抬头一看,月亮已经挂上船头,原来已经回到了家乡。

词句注释

  1. 客:作者自指。苕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北部,流经湖洲(今浙江吴兴)入太湖。
  2. 容易:指船趁着疾速的顺水飞驰。趁,赶着。
  3. 讶:惊讶。吴语,吴地方言,这里指乡音。
  4. 故山:故乡的山。

作品赏析

《客发苕溪》描写了归舟的迅疾,表现了作者在久居他乡之后,一旦归家的喜悦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描作者归家时的心情。首句写久在他乡,人心思归,思乡的愁绪像流水一样绵绵不尽;次句则写舟行之急与作者之归心似箭。由于作者沉浸喜悦之中,无暇顾及船外景色的变化。诗的后两句写猛然间听到外面有说家乡话的声音,伸头一看,才发现那挂在船头的已经是故乡的明月了。用“忽诈”二字,不仅显示出了船行迅速,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作者得以归家的愉快心情。在中国古代众多描写思乡之情和归家时喜悦的诗篇中,这首七言绝句却写得格外轻灵活泼,别有情趣。作者将自己亲身的感受,用凝炼的诗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写舟行之速,李白《早发白帝城》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的诗句,表明李白注意着船外景色的变化。而叶燮却反其道而行,写自已一直未注意到船外的景象,猛一发觉,才知道已经到了家乡。这正如他在《原诗》中所说的,是“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大之”。

创作背景

《客发苕溪》是作者因直忤上司落职后遨游四方时之作。作者久居客兴,后乘舟沿笤溪回吴江横山,作此诗写自己途中的感受。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初归家时,实有此景。比“忽惊乡树出,渐觉熟人多”更妙。

猜你喜欢

送姚姬传南归序

清代 • 刘大櫆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亿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浣溪沙·上巳

明代 • 杨基

软翠冠儿簇海棠,砑罗衫子绣丁香。闲来水上踏青阳。

风暖有人能作伴,日长无事可思量。水流花落任匆忙。

临江仙·谢饷樱桃

清代 • 纳兰性德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庐陵王墓下作

南北朝 • 谢灵运

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含凄泛广川,洒泪眺连冈。

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道消结愤懑,运开申悲凉。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徂谢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

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理感深情恸,定非识所将。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一随往化灭,安用空名扬?

举声沥已洒,长叹不成章。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唐代 • 杜甫

特进群公表,天人夙德升。

霜蹄千里骏,风翮九霄鹏。

服礼求毫发,推思忘寝兴。

圣情常有眷,朝退若无凭。

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

清关尘不杂,中使日相乘。

晚节嬉游简,平居孝义称。

自多亲棣萼,谁敢问山陵?

学业醇儒富,词华哲匠能。

笔飞鸾耸立,章罢凤鶱腾。

精理通谈笑,忘形向友朋。

寸长堪缱绻,一诺岂骄矜?

已忝归曹植,何知对李膺。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

披雾初欢夕,高秋爽气澄。

樽罍临极浦,凫雁宿张灯。

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

砚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

谬持蠡测海,况邑酒如渑。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叶燮
简介描述:

叶燮(1627年-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世称横山先生,嘉兴(今属浙江)人。沈宜修、叶绍袁幼子。中国清代诗论家、诗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叶燮晚年在横山二弃草堂设馆授徒,为人喜弘奖风流,门下有沈德潜、薛雪等,与曹溶、吴之振相友善,所交皆一时人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叶燮去世。

叶燮的诗论著作《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全书分内外两篇,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叶燮论文主张宗经。在《原诗》中他认为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物总不外乎理、事、情三者,而六经又是这三者的“权舆”。《原诗》对明七子拟古诗风抨击不遗余力,论诗主张生、新、深,扫空一切庸熟陈旧浮浅语。古今诗人中,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作诗也以之为宗,不屑随俗作甜熟语,宁拙毋巧,风格沉郁排奡、雄奇峻挺、诘屈追新、刚健不群。王士禛推崇其诗“熔铸古昔,能自成一家言”。著有《己畦诗集》10卷,《残余》1卷,《己畦文集》22卷,《原诗》4卷,《汪文摘谬》1卷等。

叶燮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