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开到九分

清代叶燮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怜处士已无家。

白话译文

你那枝枝桠桠的疏影横斜于绿纱窗户,一天一个样儿怒放着,形同画月,颜似云蒸霞蔚的灿烂朝霞。

但愿你“莫遣十分春烂熳”,可怜那无室无家的孤山处士,尚需你留取一分作室伴孤凄呢。

词句注释

  1. 亚枝:低枝。
  2. 镂月烘霞:形容白色的、红色的梅花开得很繁茂。日日加:一天胜似一天。这一句写“梅花开到九分”。
  3. “祝汝”句:愿梅花留一分别开放,好让那开到九分的梅花永远与无家的处士做伴。

作品赏析

如果梅花开到十分,便是全盛。全盛接着凋零。所以慧心的诗人宁愿花只半放,以蓄其开势,叶燮本篇亦从九分着意,寓惜花之心情,是一首富于情韵之作。

“亚枝低拂碧窗纱,镂云烘霞日日加。”二句写窗外园中梅花开的越来越盛。“亚枝低拂”虽是写临窗梅树,没有清浅的溪水,却仍具疏影横斜之意。诗人常引云霞为喻,来形容花色的明艳。“镂云”偏重写花的质感轻盈匀薄,“烘霞”偏重写花的颜色艳丽鲜明。“日日加”则是从含蕊、吐放到渐渐盛开,不觉已“开到九分”。再下去便要开到全盛即“十分”,而开到十分的花朵固然美丽无以复加,但诗人还是宁愿它保持九分的势头。

“祝汝一分留作伴”是说“不遣花开到十分”的意思。留一分保持九分,就可以长久与人为伴了。据吕留良《宋诗钞・林和靖诗钞序》“祝汝一分留作伴”便是就以梅为妻的林和靖作想,然而林和靖早已作古,故末句云:“可怜处士已无家。”处士既已无家,梅花为何还留一分,所以最后一句实际上又暗含对第三句的否定。其实花开花落,自有规律,“祝汝一分留作伴”只是主观上的美好想法。

无论处士有家无家,梅花既开到九分,也就会开到十分,其花期已就过得差不多了。而诗中却从梅花的有伴无伴,处士的有家无家作想,写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也就将诗人的惜花心情,于此曲曲传出,极富情致,几令人不忍卒读。

创作背景

叶燮晚年贫困,竟至寄住佛寺,诵经忍饥,但性格刚直、不谐于俗如故。正因为如此,诗人之神才与梅花之神那么深深相契,他把梅花引为知己。梅花盛开,其景固好,但盛极必衰,盛开之期,就是行将凋谢之时诗人怕梅花谢去,怕失去这个知己,所以也就怕它盛开,故作此诗。

名家点评

  •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杏根《古诗词鉴赏》:“古代诗词中,惜花之什甚多。惜于花盛开之时者有之,惜于花凋落之时者更多,而诗人则惜于开到九分之时,且结合身世之感,别奇深意,惜花叹己,完美结合。深情异想,迥出凡俗。”

猜你喜欢

插田歌

唐代 •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水龙吟·题瓢泉

宋代 • 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八阵图

唐代 •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送杨寘序

宋代 •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少年游·草

宋代 • 高观国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随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叶燮
简介描述:

叶燮(1627年-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世称横山先生,嘉兴(今属浙江)人。沈宜修、叶绍袁幼子。中国清代诗论家、诗人。

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叶燮晚年在横山二弃草堂设馆授徒,为人喜弘奖风流,门下有沈德潜、薛雪等,与曹溶、吴之振相友善,所交皆一时人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叶燮去世。

叶燮的诗论著作《原诗》被认为是继《文心雕龙》之后,中国文艺理论史上最具逻辑性和系统性的一部理论专著。全书分内外两篇,系统地阐述了诗歌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叶燮论文主张宗经。在《原诗》中他认为天地间万有不齐之物总不外乎理、事、情三者,而六经又是这三者的“权舆”。《原诗》对明七子拟古诗风抨击不遗余力,论诗主张生、新、深,扫空一切庸熟陈旧浮浅语。古今诗人中,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作诗也以之为宗,不屑随俗作甜熟语,宁拙毋巧,风格沉郁排奡、雄奇峻挺、诘屈追新、刚健不群。王士禛推崇其诗“熔铸古昔,能自成一家言”。著有《己畦诗集》10卷,《残余》1卷,《己畦文集》22卷,《原诗》4卷,《汪文摘谬》1卷等。

叶燮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