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记室夜别

南北朝范云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

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

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白话译文

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

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

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

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词句注释

  1. 沈记室:指沈约,沈约曾在郢府(今湖北武汉附近)任记室参军,故成沈记室。
  2. 桂水:源出湖南蓝山县南,向东北流入湘江。澄:澄清。夜氛:夜气。
  3. 楚山:泛指湖南一带楚地的山峦。此句说楚山上空朝云清淡。
  4. 两乡:各处异乡。一指范云所在,一指沈约的去处。
  5. 千里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这两句说在秋风萧瑟、秋月高照的时候,知心的朋友将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分别,面对秋风秋月,倍感离别的惆怅。
  6. 寒枝:秋夜中的树枝。宁:哪能。寒枝不能共采,喻两人即将分别。
  7. 霜猿:霜天的猿啼声。此句言霜天的啼猿远行者将要独自听到。此句隐用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的意境:“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 扪萝:抚萝。萝即松萝。这句设想分手后沈约在远方正抚萝思念自己。
  9. 折桂:折取桂枝。方:正。此句用折桂寄托自己对沈约的思念。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创作背景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萧赜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汉附近)军政,范云随父范抗在郢府,沈约与范抗同府,与比他年轻十岁的范云相识交好。几年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此诗作于两人分别之时。

名家点评

  •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颜邦逸:此诗堪称“永明体”的代表作。五言八句,两两对仗。除第四句平扶不调,四、五两句失粘,五六两句失对外,几乎与唐代成熟的五青津诗没有差别。
  • 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统观全诗,对送别情景不着一笔,而全由别后情景的想象发挥开去,构思新颖,角度别致。八句两两对仗,层层推进,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明显表现出“永明体”所加的影响。单就送别诗而言,也堪称情真意切,想象动人,不失为一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嘉耀:这首诗写景寄情,把深沉的感情同特定的景物结合起来,使感情的表达显得真挚而细腻,这是写送别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首。

猜你喜欢

白沟行

宋代 • 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南乡子·山果熟

五代 • 李珣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宋代 •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东山吟

唐代 • 李白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满江红·翠幕深庭

宋代 • 吴文英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闲问字,评风月。时载酒7,调冰雪。似初秋入夜,浅凉欺葛。人境不教车马近,醉乡莫放笙歌歇。倩双成、一曲紫云回,红莲折。

范云
简介描述: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郡舞阴县(河南省泌阳县)人。哲学家范缜从弟。南朝齐梁之际诗人、大臣、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

范云少时机警,善于属文。八岁能诗,人称有“相才”。早年参预齐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之游,后仕齐为郢州西曹书佐、法曹行参军。永明十年(492年),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迁零陵内史,累官始兴内史、广州刺史,为政清廉,颇著声誉。萧衍与范云曾同为竟陵王西邸之游,得到萧衍的器重。萧衍即皇帝位,范云官至侍中,累官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居官能言直谏。

天监二年(503年),范云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三岁,谥号为文。

范云为齐梁文坛领袖人物之一,诗文俱工。钟嵘《诗品》将其与丘迟并列,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原有集30卷,唐初即有散佚。今存诗40余首,记载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仅3篇,记载于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建康实录》记其有《策略》30卷,而在《隋书·经籍志》中未见著录,当已久佚

范云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