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唐代李白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白话译文

有德能者为政本无机心,服药求仙亦并行不悖。

叶县的丹灶已经泥好,该在瀛洲与赤松子结伴而归。

先师有诀神必将相助,圣人无心任炉火自飞。

服下九转丹能生翅成仙,崔明府乘凫忽去将依何地?

词句注释

  1. 唐河南道汴州陈留郡有雍丘县。
  2. 美人:此指品德美好的人。
  3. 叶县:今河南叶县。
  4. 丹灶:炼丹用的炉灶。
  5. 瀛洲,海中仙山。
  6.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7. 神将助:葛洪《抱朴子》:“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8. 九转:九转丹。道教谓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抱朴子》:“九转之丹服之,三月得仙。”
  9. 《抱朴子》云: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转之丹服之,二十日得仙。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魏文帝诗:“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
  10. 双凫:《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为叶县令时,每朔望朝觐时乘双凫飞来。后以“双凫”用为地方官的典实。此诗中指崔明府。《风俗通》:俗说孝明帝时,尚书郎河东王乔迁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尝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无车骑,密令太史候望。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但得一双舄耳。使尚方识视,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作品赏析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借服药求仙喻已,暗寓有德能的人不会有违心意。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陈述诗人丹灶已泥好、结伴赤松仙人回归的景致,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情趣。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描绘一幅山神助药成丹、炉火自飞飘逸的幻美仙境,宛如“若有道者登居之,则山神助福”一般。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刻划出李白超凡脱俗的想像力,也借双凫的典故,暗寓从政与成仙并非不可调和的。

前四句前解,炼丹的炉火不必一定确有其事,即使真的没有,也没有需要说清楚,留给与诗人一般的有德能的人,寄托内心处的雄心,悠然自得,闲情自乐。虽说这样,成仙还需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妥当,方相适应。正如深山闲院,是地利;晚年绝欲,是人和;长夏凉风,是天时;却病摄心,是妥当。除了这四个因素之外,就不要妄意成仙了,甚至如崔,现为雍丘,而署安丹灶,这真是老大不方便啊。看诗人这四句诗意,全是满肚不悦的情愫,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不甘之情。

一二句,说从政久早已忘机,与仙理冥合,合乎情理;三四句,说现今从事炼丹,一定能够超凡脱俗而离去,反之便是服药求仙不是为政之道,雍州公廨不是烧丹的地方。而其词令乃更委婉,这不是其他诗人所能醒悟的。

后四句后解,只为要问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笃,功夫转深,神必将助,火必自飞,理之自然,固不必说。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苍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挢舌抵齿,无法应对,妙绝妙绝。

解读此诗,始知全集中有无数神仙丹药之妙语,皆是当日雄心寄托。所谓世上绝顶聪明男子,则如先生者是也。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天宝四载(745年)游梁宋期间所作。此时李白对道教兴趣正浓,故诗中表现了对服药求仙的向往。同时,诗人还认为从政与成仙并非不可调和,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情趣。

名家点评

  • 清·金圣叹《金圣叹评唐诗全编》:前解:炉火不必定有其事,政使决无,亦复无须说破,留得与他世上绝顶聪明男子,寄托雄心,殊自快乐。但为之,亦有其地、其人、其时、其宜,方始相应。如深山闲院,其地也;晚年色欲,其人也;长夏凉风,其时也;却病摄心,其宜也。除此四者,而妄意成仙,甚至如崔,现为雍丘,而署安丹灶,此真老大不便也。看先生此一解四句诗,直是满肚不然,却作两通回护。一二,言今既从事修炼,定将解组即去,反之便是服药求仙非为政之道,雍州公廨非烧丹之所。而其词令乃更委婉,此非其余诗人之所易到也。后解:只为问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笃,功夫转深,神必将助,火必自飞,理之自然,固不必说。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苍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挢舌抵齿,一时更无可对,妙绝妙绝。读此计,始知全集中有无数神仙丹药之语,皆是当日雄心寄托。所谓世上绝顶聪明男子,则如先生者是也。我见近日食矢之人,矫诬上苍,谓言天上官阶,一如人世可以迁转。于是诳诸小儿,纷纷求买,不半年后,群自诧语:我是真人,我是御使,我是大夫。彼倡之者固是乞丐无聊,独不知和之者,其胸中作何意会也!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寓意

宋代 • 苏轼

云鬟倾倒,醉倚阑干风月好。凭仗相扶,误入仙家碧玉壶。

连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

鹊桥仙·七夕

清代 • 纳兰性德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

宋代 •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诗集传序

宋代 • 朱熹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