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湖北山家

清代施闰章

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白话译文

道路盘环转折靠近石岸边,老树的枝头伸出墙根。

很多小小的流水汇合流淌在两山间,山村里面的桃花全部开了。

呼唤着小鸡们过篱笆,儿孙们积极给爷爷添酒尽孝心。

当我老了时候,恰好我可以在故乡门前的一座山峰上归隐。

词语注释

  1. 回:盘环,转折。
  2. 合:汇合。诸涧:多处的涧水。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3. 篱栅(zhà):栅栏,以竹木编成的篱笆。
  4. 行酒:给人斟酒。

作品赏析

此诗之境,恰与《泊樵舍》一诗成鲜明对照。

诗之起笔颇为悠然。那当是在随水而行的小舟之上,“路回”水转之同,便见有一带“石岸”。诗人舍舟登岸,行走在谁家墙院之外。心境既不忧急,意兴自更盎然,就连那伸出“墙根的‘老’树,也引得他流连兴叹了。

这开篇两句吐语平平,似乎并无惊人之处。再信步走去,漫步可听到一阵琮琮、潺潺的水声。寻声而前。才发现原来有一泓“野水”,正沿着曲曲的山脚畅流。倘要推究这水的源头,只要抬头望一眼便明白了:那是由许多条山涧细流汇聚而成的。它究竟有多清纯,而且伴和着一种幽幽的草苔清香,就恐怕只有诗人才能领略到了。如果“野水合诸涧”之境,还未免过于幽清,则“桃花成一村”句的跳出,便刹那间改变了一切:幽幽的流水之音尚在耳边呜响,一派红丽的“桃花”,已如火如霞般照亮了诗人的眼目。那是春日温馨的微笑,更是山民热情的问侯。看在它的“落英缤纷”之中,正掩映着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那茅舍,那篱栅,那鸣鸡吠狗、语声人影,全随着“桃花”的耀现而显露在了诗人眼前。

全诗至此平中出奇,将读者引入了料想不到的新奇之境。不过,这里毕竟不是“桃花源”,诗人也无意像武陵人那样进入其间,享受山家一父老的待客热情,他只是在村头兴致勃勃地眺望几眼,便被那宁和、怡悦的生活景象迷住了:“呼鸡过篱栅”句所描摹的,该是一位慈祥的老妇,正披着午闻的清荫,或是落日的斜晖,手托食盆、穿过篱栅,吆唤着散在四处的鸡群,至于她飘散的白发,怎样拂过皱纹环布的眼眉;爽朗的语声,怎样回应着欣喜奔返的鸡呜之音,诗中芷留有许多“空白”,全凭读者想像去补充了。“行酒尽儿孙”句,则由篱栅外景转向了场院,那里的石台边,正摆开一场老少团聚的宴饮。主人公无疑是位鹤发童颜的老爹,“儿孙”们则团团围坐,带着欢声笑语,给老爹酌酒助兴,至于老爹怎样因滔酣而酡颜乜眼,儿孙怎样笑得灿若春花,包括空气中怎样飘浮着山禽野味的香味,也可在字里行间领略一二。

这样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淳朴和温馨,对于久在仕途中奔波的诗人采说,恐怕只有在孩提时代才领略过,并且早已被官场的烦嚣和尘俗,搅扰得恍若隔世了。而今,经了路过“湖北山家”的欣悦一瞥,便又从淡淡的记忆深处溶溶涌出,令诗人向往和依恋。这才是人生无限亲切的起点和归宿。与这样的生活相比,那官场的钻营、倾轧、争斗生涯,便显得何其纷扰和令人憎厌。一股深切的归隐之情,由此浓浓地笼盖了诗人。好在他终于可以抽身“隐”退的可能,可以就此定下决心,在家乡领略这晚年的亲情和怡乐。“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正就在家门的对面。

全诗收结之处,正是诗人在“湖北山家”生活景象的触动下,转入对隐居生涯的动情展望之时。这其间该有几分酸涩、几分欣喜,也全留在结句之外,一任读者自已去回味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康熙十年(1671年)前后。诗人经过江苏高淳的高淳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深深吸引。同时诗人也向往山里人家简朴、恬和的生活,大自然的景色触动诗人归隐之心,于是诗人写诗将这种景况和情绪淡淡记录。

名家评价

  •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野水’十字,(赵)令穰、(刘)松年亦不能画,唐人‘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同一自然。”

猜你喜欢

卖炭翁

唐代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喜迁莺·人汹汹

唐代 • 韦庄

人汹汹,鼓冬冬,襟袖五更风。大罗天上月朦胧,骑马上虚空。

香满衣,云满路,鸾凤绕身飞舞。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

曹玮大破虏师

宋代 • 沈括

曹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以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吾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种树郭橐驼传

唐代 •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香阁掩芙蓉,画屏山几重。

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啼粉污罗衣,问郎何日归?

施闰章
简介描述:

施闰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诗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今属安徽)人。中国清代诗人、官员。

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观政。顺治八年(1651年)春夏,赴官刑部,秋奉使广西,遭乱归里。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赴京补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出任山东提学道佥事,视学山东。擢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参议,深得民心,人称“施佛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诏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转侍读,不久病逝于京邸。

施闰章以诗名噪清初诗坛。其诗学思想继承“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主张“诗有本”“言有物”,诗歌创作要析“理”“合圣贤之言”“文以载道”,重“情”,反对浮华空泛之作。其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包括他奉使桂林、提学山东、分守湖西时及其以前所创作的古体诗,风格上受元结、杜甫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精神。后期所作以五言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学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追求空灵蕴藉的情致。其文章内容以史论写得最为出色、精致。古文学欧阳修、苏轼,“意静气朴”。施闰章与同邑高咏友善,皆工诗,主东南坛坫数十年,时号“宣城体”,形成“宣城派”。著有《学余堂诗集》50卷、《学余堂文集》28卷、《学余堂外集》2卷、《蠖斋诗话》2卷等。

施闰章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