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立秋

清代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白话译文

人老了,总是害怕听到别人说秋天到了,时光像水一样的不舍昼夜的流逝。

乌云笼罩,岸边的小草显得很低沉,大雨催乱了滩水边上的小船。

因死读诗书,应付繁忙的政务很拙劣,此时还要为两广军队的储粮发愁。

连续多年的饥荒终于在今年有了好收成,依靠着船桨望着西边的田野。

词语注释

  1. 年光:时光,岁月。
  2. “时事”句:谓由于死读诗书,因而拙于应付此事。
  3. 军储:军队的储粮。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而地处偏僻。
  4. 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有岁:好年成。
  5. 棹:船桨,借指船。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作品赏析

中国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楚辞·九辩》),秋季“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万物凋零,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伤感情绪。而此时诗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怀忧愁,于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时,就更要产生类似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的“悲愁”之意。故首联自然地发出“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叹。诗人怕“立秋”的心态是与次句紧密联系的:“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壮随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叹光阴虚度,无所作为,既是即景抒怀,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这就是“用典如水中著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袁枚《随园诗话》卷七),“无填砌痕”(同上卷六)之妙。

颔联乃承首联“秋”意描绘所见景物,使“秋”意具象化:“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这是一幅阴晦凄冷的秋意图。前句写远处:阴云低垂,笼罩着江岸衰草。后句写近处:秋雨急落,打乱了江滩泊舟。江岸与江滩连成一片,构成“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荒凉萧杀的境界。王士稹评施闰章五言近体诗句不愧《古诗十九首》之“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见《池北偶谈》),此联庶几近之。这境界正是诗人于《江月》中所说“关河行路难”的生动写照。“阴云”、“急雨”为诗人带来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艰难,更给诗人增添了心境上的凄苦、紊乱。诗人的主观心境与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乱的情调上已融成一片;或者说,客观之境被涂抹上主观的凄苦色调。

客观自然之境固然使诗人愁苦,但根柢在于清初的社会现实令诗人忧虑。颈联乃直接抒发此意:“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前句一面在为自己所读“诗书”拙于应付“时事”而遗憾,一面则是反衬清初社会“时事”之黑暗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后句写“岭海”即两广之地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还未平定而进行军事储备,令人发愁。这又反映了清初社会动乱之现实。这更是诗人之所以忧虑也。

诗人由于忧虑深重、心情压抑已极,乃寻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从此时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有了尾联所写的情景,尾联首句所写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诗人真诚、美好的愿望,即希望在经历多年灾荒之后,今年能化凶为吉,有个丰收的年成。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诗人才有“倚棹望西畴”之举动。诗人倚靠着船舱,望着西岸的田野,充满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温饱、国家富足之实现寄托于“西畴”之中了。尾联出现的诗人形象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诗虽然仅仅写作者自己在立秋时的感怀,然透过他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种种社会问题,表现了诗人感念时事、关心民瘼的精神,因而,此诗超越了一般的感时抒怀之作。

创作背景

顺治八年(1651年),诗人补刑部湖广司主事,秋季奉使广西,次年冬归里。此诗当作于顺治九年(1652年),抒写“立秋”之日诗人于旅次舟中的所见所感。

名家评价

  • 苏州大学博导王英志《元明清名诗鉴赏》:“这首五律基本上采用一联抒情、一联写景的虚实交错结构,如首联、颈联基本抒怀,颔联、尾联基本写景。但抒情联亦有景致,如首联‘年光逐水流’就是即景抒情,情不离景;写景联亦有抒情,如尾联‘涛饥今有岁’乃是情景难分。但归根结蒂,全诗是抒发诗人对垂老的身世与连年动乱、饥荒的现实的感痛之情,从中亦可透视到清初社会凋蔽、民不聊生之一般。”

猜你喜欢

木兰花慢·游三台

金朝 • 元好问

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谕中原檄

明代 • 宋濂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送李中丞之襄州

唐代 •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登楼赋

两汉 • 王粲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施闰章
简介描述:

施闰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诗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江南宁国府宣城县(今属安徽)人。中国清代诗人、官员。

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观政。顺治八年(1651年)春夏,赴官刑部,秋奉使广西,遭乱归里。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赴京补刑部广西司员外郎。出任山东提学道佥事,视学山东。擢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参议,深得民心,人称“施佛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诏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转侍读,不久病逝于京邸。

施闰章以诗名噪清初诗坛。其诗学思想继承“诗言志”的诗学传统。主张“诗有本”“言有物”,诗歌创作要析“理”“合圣贤之言”“文以载道”,重“情”,反对浮华空泛之作。其诗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包括他奉使桂林、提学山东、分守湖西时及其以前所创作的古体诗,风格上受元结、杜甫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精神。后期所作以五言近体诗为主。这些诗学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追求空灵蕴藉的情致。其文章内容以史论写得最为出色、精致。古文学欧阳修、苏轼,“意静气朴”。施闰章与同邑高咏友善,皆工诗,主东南坛坫数十年,时号“宣城体”,形成“宣城派”。著有《学余堂诗集》50卷、《学余堂文集》28卷、《学余堂外集》2卷、《蠖斋诗话》2卷等。

施闰章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