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

唐代陆龟蒙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话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词句注释

  1. 蘤:“花”的古体字。
  2. 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3.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作品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名家点评

  • 《东坡志林》: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沃苦”,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按:误,系陆龟蒙诗)《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林学究体也。
  • 《霏雪录》:唐人咏物诗,于景意事情外别有一种思致,必心领神会始得,此后人所以不及也。如陆鲁望《白莲》……妙处不在言句上。
  • 《焦氏笔乘》:花鸟之诗,最嫌太着。余喜陆鲁望《白莲》诗……花之神韵,宛然可掬,谓之写生手可也。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落想下笔,直从悟得。咏物之入神者。陆时雍曰:风味绝色。
  • 《带经堂诗话》:陆鲁鬼《白莲》诗:“无情有恨似人见,月白风清欲坠时。”语自传神,不可移易。《苕溪渔隐》乃云:移作白牡丹亦可,谬矣。予少时在扬州,过露筋祠有句云:“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宗楠附识:《渔隐丛话》谓皮日休诗移作白牡丹,尤更亲切。二说似不深究诗人与物之意……牡丹开时,正风和日暖,又安得有月冷风清之气象耶?
  • 《唐诗摘钞》:杜牧“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此末二句、皆极体物之妙。若长吉“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迷千万枝”乃咏竹也,无趣较减矣。
  • 《增订唐诗摘钞》:末语的是白莲,移不动。
  • 《唐诗别裁》:取神之作。
  • 《网师园唐诗笺》:诗殆借以自况。
  • 《诗境浅说续编》:“月晓风清”七字,得白莲之神韵。与昔人咏梅花“清极不知寒”,咏牡丹诗“香疑日炙消”,皆未尝切定此花,而他处移易不得,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 《唐人绝句精华》:此亦借白莲咏怀也。结句得白莲之神韵,故古今传厢以为佳句。

猜你喜欢

学画鸦儿正妙年,阳城下蔡困嫣然。凭君莫唱短因缘。

雾帐吹笙香嫋嫋,霜庭按舞月娟娟。曲终红袖落双缠。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宋代 •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金缕曲·赠梁汾

清代 • 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题兴化寺园亭

唐代 • 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始知。

河蚌相争

两汉 • 刘向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陆龟蒙
简介描述: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湖散人。苏州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唐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农学家。

陆龟蒙生于败落世家,但其自幼聪颖,通六经大义,尤其擅长《春秋》。865年,谒睦州刺史陆墉,墉处之于龙兴观老君院。869年,举进士,因遇停贡举而返,遂隐居松江甫里。877年,郑仁规任湖州刺史,陆龟蒙前往归附,不久郑仁规罢任,陆龟蒙返回故里,不免时遭饥寒。后李蔚想启用陆龟蒙,陆龟蒙不肯赴任。约881年,陆龟蒙病卒。

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所作《村夜二篇》《杂讽九首》关心民生疾苦,抒发内心苦闷。《新沙》讽刺地方官吏征税剥削无所不至。《筑城词》谴责武将不顾民命以求功高等,都与皮日休乐府精神相近。其七绝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怀苑陵旧游》《白莲》等作,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后人有“诗中画本”“取神之作”的赞誉。但其与皮日休唱和之作,往往次韵酬和,夸多斗险,长达千字。故《唐音癸签》讥其“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陆龟蒙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在晚唐别树一帜,颇引人瞩目。如《野庙碑》《冶家子言》《小鸡山樵人序》等篇,抨击社会丑恶现象,讥讽当世弊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富有锋芒与光彩。 [40]陆龟蒙的诗对宋代诗人所追求的“平淡”美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其散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