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赋

唐代杜牧

秋日晚晴,樊川子目于郊园,见大者小者,有状类者,故书赋云:

雨晴秋容新沐兮,忻绕园而细履。面平池之清空兮,紫阁青横,远来照水。如高堂之上,见罗幕兮,垂乎镜里。木势党伍兮,行者如迎,偃者如醉,高者如达,低者如跂。松数十株,切切交风,如冠剑大臣,国有急难,庭立而议。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而环侍。岂负军令之不敢嚣兮,何意气之严毅。复引舟于深湾,忽八九之红芰,姹然如妇,敛然如女,堕蕊黦颜,似见放弃。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杂花参差于岸侧兮,绛绿黄紫,格顽色贱兮,或妾或婢。间草甚多,丛者束兮,靡者杳兮,仰风猎日,如立如笑兮,千千万万之容兮,不可得而状也。若予者则谓何如?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白话译文

秋日落雨,傍晚放睛,樊川子漫游郊园,见大小景物,形状大有可类比者,因作赋云:

秋雨放晴,秋容新洗,欣然绕园而漫步游历。看面前那平静的池水映照着清湛的天空,紫阁峰横翠耸绿,也远远地赶来在水中留下倩影。登上那高高的平台,只见岸边的景物如同一道帷幕,垂挂在明镜一般的水中。树木一丛丛,一排排,成行的如同列队迎客,卧倒的犹如酣然醉酒,高大的如同高官得坐,低矮的好像要踮起脚跟。松树几十棵,繁茂的枝叶萧萧于微风之中,有如加冠佩剑的王公大臣;国难当头,凛然争议于朝廷。竹林四外围裹,有如十万男儿,铠甲兵刃相撞击,摆成密密麻麻的阵势而环卫四周。莫非是身负军令而不敢喧哗吗?意气是多么雄壮森严!又荡着小舟来到深湾,忽见八九支出水红荷,艳丽如少妇,含羞若少女,花瓣下垂,水珠斑斑,如同被休弃的女子一般。白鹭悄悄地飞来,远远望去恰如风度翩翩的白衣公子,正在暗中窥视这红粉佳人,像是欣赏、爱慕她的秀姿一样。岸边的杂花参差不齐,红绿黄紫,色调各一,姿态愚钝,颜色不佳,有的像侍妾,有的如婢女。花中野草很多,丛聚的就像被捆在一起,倒伏的又遥远得没有尽头,傲然昂着于微风秋日之中,如挺立,如笑语,千千万万种形状啊,无法一一描述。像我又是什么样子呢?帽子倒戴,珮玉下落,一派与世不合的模样,逍遥闲适地漫步游玩啊,真像一位追踪那大智若愚者的隐居人了。

词句注释

  1. 樊川子:杜牧有别墅在故乡樊川,故如此自称。
  2. 目:看,观赏。
  3. 状类:谓郊园中的景物类似他物体。
  4. 新:刚刚。
  5. 沐:洗。
  6. 忻:同“欣”,心喜。
  7. 细履:仔细游观。
  8. 紫阁:即紫阁峰,在陕西户县东。
  9. 如:往。
  10. 罗幕:帷幕。
  11. 党伍:古代民户编制,五家为伍,五百家为党。这里比喻树木一丛丛、一排排的样子。
  12. 行者:指成行的树木。
  13. 偃:卧倒。
  14. 达:得志,显贵。
  15. 跂(qǐ):抬起脚。
  16. 切切:形容声音轻微。
  17. 交风:交接于秋风之中。
  18. 冠剑大臣:戴冠佩剑的大臣。
  19. 庭立:站立在朝廷之上。
  20. 甲刃:披甲胄,持兵器。
  21. 摐(chuāng)摐:敲击。
  22. 环:护卫于四周。
  23. 负:担负。
  24. 嚣:喧哗,吵闹。
  25. 何:多么。
  26. 严毅:威严而刚毅。
  27. 芰(jì):指荷花。
  28. 姹(chà)然:艳丽的样子。
  29. 敛然:羞涩的样子。
  30. 堕蕊:落花。
  31. 黦(yuè):污染。
  32. 见:被。
  33. 放弃:放逐舍弃。
  34. 邈:远。
  35. 风标:有风度。
  36. 慕悦:欢喜爱慕。
  37. 容媚:美好的姿容。
  38. 参差:错杂,高低不齐。
  39. 格顽:风格愚鲁。
  40. 或:有的。
  41. 间草:夹杂的野草。
  42. 束:捆,绑。
  43. 靡者:指细微的小草。靡,倒伏。
  44. 仰风猎日:迎着长风,傲向秋日。
  45. 状:形容,描述。
  46. 予:我。
  47. 倒冠落佩:指去官隐居。冠佩是官场正服的打扮。
  48. 阔疏:疏远,远离。
  49. 敖敖:从容游玩的样子。
  50. 休休:安闲的样子。
  51. 徇:顺从,追随。
  52. 愚:古之大愚,即大智。

作品赏析

赋前小序开门见山地点出“秋日晚晴”。赋文开首二句从宏观入手,挥毫泼墨。“秋容新沭”,秋雨晚晴,夕阳西照,万象披金。首句给全文涂上了一层鲜亮明快的色彩。无怪乎作者要“忻绕园而细履”了。作者测览的步履即行文线索,秋景依次呈现,或静谧,或凛然,或严毅,或妩媚,风格殊异却层次井然。

写晚晴秋景,先写水色。“平池”“清空”“高堂”“罗幕”,重在展现其清幽宁静、闲适恰人之情致。笔力平稳,情意淡雅。继写林木,总提以“本势党伍”,分述以松树竹林。写松树,重在突出其临风直立、伟岸凛然之神威;写竹林,意在渲染其层层叠叠、森严雄壮之气势。由“木势”而转入竹林,犹异峰突起于深谷,看似“庭立”“环侍”,风波不兴之静态,却传出万马奔腾、号角连营之动韵。笔力雄健,情调激昂。既而“引舟深湾”,红荷出水,白鹭潜窥恰似才子佳人,如怨如幕。复以杂花野草的万千姿态相陪衬,烘云托月而云月分明。笔力轻柔,其妩媚温馨之趣与松竹顿呈鲜明对比。继以“千千万万之状容兮,不可得而状也”一语,兜揽上文,使上文景物皆置于雄浑壮观的背景之下,顿生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末尾五句,由物及人,由客及主。对此怡人之美景佳境,王孙岂可不留?樊川子“倒冠落佩”,“放放休休”,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不觉之中又成晚晴之一佳景。至此,物亦人,人亦景,情景交融,主客浑然一体。通篇之景物描写皆因此而得以升华。

通篇以设喻为法,妙喻联珠,出神入化。凡树花竹草,物态纷呈。“忻”字实为全篇之眼,以忻然绕园而始,以流连忘返而终,看似无情观景,实则情贯始终。且笔笔生花,步步摇曳,水色、木势、杂花、野草,似乎不加选择而一一拈来,却写得情致婉曲而姿态万千。其高低、刚柔、红白、贵贱,错落辉映,情趣盎然。读其文如临其境,目不暇接,神摇心动,非独樊川子可留,读者亦欲徜徉其中。

创作背景

《晚晴赋》是杜牧传世的三篇赋之一。根据赋前小序可知,在一个秋天雨后放晴的傍晚,杜牧游览郊外园林,有感而作此赋。

名家点评

  • 中国韵文学会赋学研究会原理事长马积高《赋史》:《晚晴赋》在表现方法上,尤为新鲜别致。……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事物,本为赋中所常见,故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汉以后的赋有“比体云构”的说法。但像此赋这样通体用比喻,且什九是以人喻物,这是杜牧的一种创造。

猜你喜欢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代 •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楚王曾此梦瑶姬,一梦杳无期。

尘暗珠帘卷,香消翠幄垂。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

转调二郎神·闷来无那

宋代 • 张孝祥

闷来无那,暗数尽、残更不寐。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多少愁云恨水。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凝睇。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

菩萨蛮·渚莲红乱风翻雨

宋代 • 张孝祥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

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阳羡歌·山秀芙蓉

宋代 • 贺铸

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跨。

解组投簪,求田问舍。黄鸡白酒渔樵社。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清净功名话。

杜牧
简介描述: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