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红饭

宋代苏轼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白话译文

今年在东坡收获了二十多石大麦,卖价很低贱,而粳米正好吃尽,于是教奴婢把大麦捣去皮壳做饭吃。嚼在嘴中,啧啧有声,孩子们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中午肚子饿的时候,用浆水淘了烧着吃,还觉得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这日又让厨子将大麦、小豆杂在一起作饭吃,尤其有味,夫人大笑着说:“这是新样式的二红饭啊”。

词句注释

  1. 东坡: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故友帮他在黄州请得旧营地数十亩,加以开垦种植。因其地在东门外,又效自居易的“忠州东坡”之名,命为“东坡”,并作为自己的别号。
  2. 粳米:粳稻碾出的米。即今南方大米。
  3. 课:规定任务,派人劳役。
  4. 相调:相互调笑。
  5. 庖人:厨子。
  6. 新样二红饭:二红饭本红色黏黍米与红小豆合蒸的米饭。东坡此饭则是大麦与小豆合蒸的米饭,故称新样二红饭。

作品赏析

文章通过苏家吃大麦与“二红饭”的简述,写出了苏轼一家在黄州贬地苦中作乐的生活片断。

苏家生活之困窘,苏轼于《答秦太虚书》中有详细描叙,而此文“粳米适尽”四字也透露了其中消息,即彼时之艰难,已到了如陶靖节似的“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之境地,所以才将卖价甚贱(因而不卖)的大麦,教奴婢捣去皮壳充粳米做饭吃。“饥者甘糟糠”,此话不假。绝对不如粳米细口好吃的大麦,嚼在嘴中啧啧有声,孩子们不喊难吃,反互相调笑,说是嚼虱子;中午肚饥时,用浆水淘了烧吃,还觉甘酸浮滑,以为有西北村落气味;许是为了换换口味,这日苏家将大麦、小豆杂在一起做饭吃,一家子竟吃得十分有味,以至苏轼继室王闰之夫人大笑着称它为“新样二红饭”!官宦之家遭政敌迫害落到此般地步,全家还自甘其苦、笑声不断,显然是受苏轼乐观态度的感染与影响,故而这篇娓娓而叙的十数句小文中,虽无作者本人形象,却仍可窥见他乐观开朗的性情,反映出他随遇而安、触处皆春的人生思想。

所写乃生活琐事,也不作详尽的叙述与描写,而仅以非常经济、朴素的语言,就能传达出情趣盎然的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生动的印象,则令人不能不叹服于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的艺术功力。有明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寒花葬志》诸名篇写得短小简洁、自然动人,即是颇得苏轼此类作品之神髓。

创作背景

这篇小品写于苏轼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时期。苏轼到黄州年余(时元丰四年,1081年),因生活困匮,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躬耕其中,生活逐步有所改善。此文即记叙东坡大麦丰收后,时间当为元丰五、六年间。

名家点评

  • 明·王如锡:没紧要话,一涉笔,都觉有致。(《东坡养生集》)

猜你喜欢

瓯喻

明代 • 归有光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肃王与沈元用

宋代 • 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诉衷情·琵琶女

宋代 • 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南乡子·山果熟

五代 • 李珣

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清代 • 纳兰性德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