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唐代杜甫

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白话译文

初冬十月西北十郡的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田野空旷天气清朗听不到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阵亡。

一群群胡兵回城带着血洗的箭,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都城街上。

京都百姓转过脸来向北方啼泣,日夜盼望着官军早来退敌安邦。

词句注释

  1.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陈涛斜,唐代咸阳东的一片丘陵泽地。
  2. 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好人家子弟,这里泛指应募参军的百姓子弟。
  3. 旷:一作“广”。清:一作“晴”。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4. 四万义军:指陈陶泽战役牺牲的官军。因为这批军队大多是新募的战士,在杜甫看来是奋起救国的忠义军队,故称义军。同日死:指房琯、李光进率领两路军队在至德元年(756年)十月二十一日溃败于陈陶泽。
  5.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
  6. 仍唱:一作“捻箭”。都市:指长安街市。
  7. 都人:京都长安的人民。回面:转过脸。向北啼:这时唐肃宗朝廷在灵武,位于长安北方,所以人民向北而啼,表示向着唐朝。
  8. “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更望,因为败绩,所以更加希望朝廷不要悲观。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作品赏析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血洗箭”一作“雪洗箭”,当以“血”字为佳。一般地说,诗歌忌尽露,忌刺目,但是,对待这样的题材和感情,任何修饰和遮掩必会弄巧成拙,影响艺术效果的。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这也是诗人的心愿。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两京。十月二十一日,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房琯“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车战之法,结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此诗题注:“陈涛斜,在咸阳县,一名陈陶泽。至德元年十月,房琯与安守忠战,败绩于此。”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非常惨烈。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安禄山叛军胜利归来的骄横情形,感到十分哀伤又十分愤怒,就写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宋·葛立方:“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言房琯之败也。琯临败犹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故甫深悲之。(《韵语阳秋》)
  • 宋·刘克庄:琯虽败,犹为名相。至叙陈陶、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后村诗话》)
  • 明·王嗣奭:真是悲歌当哭。见人哭人,未必悲;读此二诗(按指《悲陈陶》与《悲青坂》),鲜弗垂涕者。“群胡血洗箭”是实语。血作陈陶水,见之惊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语。(《杜臆》)
  • 明末清初·宋征璧: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抱真堂诗话》)
  • 明末清初·吴乔:陈陶斜之败(按:“陈陶泽”一名“陈陶斜”),不为房琯讳,故曰“诗史”。(《围炉诗话》)
  • 清·何焯:“至”字一韵独用。(《唐宋诗醇》)
  • 清·浦起龙: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笔好,写出人心不去。(《读杜心解》)
  • 清·杨伦:书法,见公不以成败论人(“四万义军”句下)。(《杜诗镜铨》)

猜你喜欢

雨中花·岭南作

宋代 • 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金陵望汉江

唐代 •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唐代 • 温庭筠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鸾翼。云散无踪迹。罗帐熏残,梦回无处寻觅。

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