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宋代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白话译文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竹子像椽子那样粗。竹工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子,因为它便宜而且省工。

黄冈子城西北角的城垛子都塌毁了,野草丛生,荒芜污秽。我清理了那里,盖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互相连通。登上竹楼,远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平望出去,能看到江中的浅水流沙。那幽静寂寥、高远空阔的景致,实在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有如瀑布之飞流直下;冬天适宜听密雪,雪花坠落发出玉碎之声;适宜抚琴,琴声和畅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俗;适宜下棋,棋子落盘有丁丁清响;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

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驱散尘世中的种种杂念。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华丽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和能歌善舞的人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傲的事,是我所不屑去做的。

我听竹工说,竹子做屋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覆盖两层竹瓦,可以支持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由翰林学士而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调到扬州,丁酉年又到中书省任职,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才到了齐安郡城。四年之中,奔走不停,还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难道还会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趣相同,能继我之后接着修整它。或许这座竹楼就永远不会腐朽吧。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词句注释

  1. 黄冈: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冈。
  2. 椽: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
  3. 刳:削剔,挖空。
  4. 陶瓦:用泥烧制的瓦。
  5. 比屋:挨家挨户。比:紧挨,靠近。
  6. 子城:城门外用于防护的半圆形城墙。
  7. 雉堞圮毁:城上的矮墙倒塌毁坏。雉堞:城上的矮墙。圮毁:倒塌毁坏。
  8. 蓁莽:丛生的树木和草。
  9. 月波楼:黄州的一座城楼。
  10. 吞:文章指望见。
  11. 挹:汲取,文章指望见。
  12. 濑:沙滩上的流水。
  13. 幽阒辽夐:幽静辽阔。幽阒:清幽静寂。夐:远、辽阔。
  14. 丁丁: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15. 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该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次数多者为胜,胜者斟酒使败者饮。
  16. 助:助成,得力于。
  17. 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
  18. 鹤氅衣:用鸟羽制的披风。
  19. 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
  20. 世虑:世俗的念头。
  21. 第:但,只。
  22.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23. 胜概:美好的生活状况。胜:美好的。概:状况,文章指生活状况。
  24. 齐云、落星:均为古代名楼。
  25. 井干、丽谯:均为古代名楼。
  26. 骚人:屈原曾作《离骚》,故后人称诗人为“骚人”,亦指风雅之士。
  27. 稔: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
  28. 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作者因讪谤朝廷罪由翰林学士贬至滁州。出:贬往。
  29. 丙申: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
  30. 广陵:古郡名,即扬州。
  31. 丁酉: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32. 又入西掖:指回京复任刑部郎中知制诰。西掖:中书省。
  33. 戊戌岁除日:戊戌年除夕。戊戌: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
  34.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
  35. 己亥: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
  36. 嗣而葺之:继我之意而常常修缮它。嗣:接续、继承。葺:修整。
  37. 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作品赏析

文章先叙述黄州多竹的特点,点明以竹为楼的外在原因:就地取材,价廉工省。竹多,其价必廉;竹大,其工必省;竹屋比然,足见以竹建楼寻常。这段为下文自建小楼的叙写铺垫。接着写建楼涉笔无多,“子城西北隅”,言竹楼坐落,点地处偏僻;“雉堞圮毁,蓁莽荒秽”,言竹楼环境,显残破荒凉;“小楼二间”,言建筑规模,明寻常之至;“与月波楼通”,言位置优越,见视野无碍。寥寥数语将建此竹楼的内在原因隐隐道出:远离喧嚣,独处静观。其惆怅落寞之情、不同流俗之慨包含在这种特殊的选择之中。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写楼栖诗意。作者先写竹楼所见,“远吞山光”远写,“平挹江濑”近写,一“吞”一“挹”,把竹楼与远山、近江的关系写活了;“幽阒辽复,不可具状”为总括,前四字强调空间清幽寂静广远。后四字以虚笔撩起读者无尽想象。再写竹楼所闻,“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写竹楼外的季节变异,拣最有特色的“急雨”、“密雪”来写,两者敲击竹瓦发出截然不同的声响,前者如飞瀑喧嚣,后者如玉屑碰撞,写声的同时暗写了形。“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写竹楼内的人事娱乐: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竹料坚脆、构筑密实,易使声音产生共鸣效应,同时竹楼又有相当的高度,楼内之声必然远闻,因此,琴的音调清虚畅朗,诗的声韵清越绝妙,棋子落盘清脆幽远,箭镞触壶清亮有力。文章以声写楼、抒情,渲染了竹楼的独特神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乐观态度。

上面写竹楼群聚的乐趣,下面写竹楼独处的乐趣。“披”、“戴”、“执”,写模仿道士的装束举止,“公退之暇”一副“出世”打扮,流露出厌恶官场丑恶之意。“焚香默坐”写神态;“消遣世虑”写心态,这实际上就是修建竹楼的深层心理原因。“消遣”的方式多种多样,或潜心于诵读《周易》;或陶醉于自然景色, “江山之外”不见蝇营狗苟和勾心斗角,动者只见“风帆沙乌”,静者只见“烟云竹树”;或沉溺于醇酒名茶,“待酒力醒”,为“消遣世虑”而饮酒过量,待“茶烟歇”,为解酒提神而饮茶时久。“消遣世虑”要仰仗道教清虚、楼外山水、杯中酒茶,足见世虑之深重和难遣。“送夕阳,迎素月”,扩大了“消遣”的诗意空间,又暗示了时光流逝。“谪居”暗接“世虑”,“胜概”概括“消遣”,整段围绕“消遣世虑”四字来写。下面以古代名楼的高华富丽反衬竹楼的朴素清雅,以权责佞臣的荒淫腐朽反衬竹楼主人的高洁自持,褒贬弃取中饱含着极度的轻蔑,也洋溢着高度的自信。最后由扬转抑,作者借竹楼(苦闷心灵栖居之所)寿命的长短为题,流露自己屡遭贬谪的愤懑。楼易朽易毁,人命途多舛,自己与竹楼的命运相通。作者对竹楼易朽的惋惜,也是对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无奈。文章结构明确,修辞精警,真切传神,雅素隽洁。

创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王禹偁因为修《太宗实录》得罪了宰相,被贬为黄州刺史;次年三月二十七日到达任所,不久修建竹楼两间,同年八月十五日作文以记之。

名家点评

  • 金·王若虚《罅南老集》:荆公谓王元之《竹楼记》胜欧阳《醉翁亭记》,鲁亦以为然。曰:公论文,常无体制而后辞之工拙。予谓:《醉翁亭记》虽涉玩易,然杀达迅快,如肺腑中流出,自是好文章。《竹楼记》虽复得体,岂足置欧文之上乎。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冷淡萧疏,无意于安排措置,而自得之于景象之外,可以上追柳州得意诸记。起结摇曳生情,更觉蕴藉。

猜你喜欢

留春令·画屏天畔

宋代 • 晏几道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手捻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

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哀秦二世赋

两汉 • 司马相如

登陂陁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临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参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谽谺。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东驰土山兮,北揭石濑。弭节容与兮,历吊二世。

持身不谨兮,亡国失势。信谗不寤兮,宗庙灭绝。呜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兮,坟墓芜秽而不修兮,魂无归而不食。夐邈绝而不齐兮,弥久远而愈佅。精罔阆而飞扬兮,拾九天而永逝。呜呼哀哉!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清代 • 纳兰性德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早发武连驿忆弟

清代 •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尉迟杯·离恨

宋代 • 周邦彦

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思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有何人、念我无聊,梦魂凝想鸳侣。

王禹偁
简介描述: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大臣。

王禹偁世为农家子,9岁能文。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成武县(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主簿、右拾遗等职。献《端拱箴》,又献《御戎十策》,太宗大加称赏。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淳化二年(991年)以庐州尼道安诉讼徐铉案受牵连,坐贬商州团练副使,移解州。咸平元年(998年),预修《太祖实录》。时宰相张齐贤、李沆不协,以禹偁议论轻重其间,落知制诰,出知黄州。作《三黜赋》以见志,有“屈于身兮而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之语。咸平四年(1001年),徙蕲州,病卒。

王禹偁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为文著书多涉规讽,故不为流俗所容。真宗即位,应诏上疏言五事,系统提出其革新政治的主张: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亲大臣而远小人等,开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之先声。他又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之先驱,以变革文风为己任,所著诗文变唐末五代雕绘纤弱之习,亦不为柳开等宋初作家之奇僻艰涩。其诗兼学杜甫、白居易。苏轼称誉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一生撰著甚富,自编《小畜集》30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刻钞补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