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宋代梅尧臣

山木暮苍苍,风凄茅叶黄。

有虎始离穴,熊罴安敢当!

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

猛气吞赤豹,雄威慑封狼。

不贪犬与豕,不窥藩与墙。

当途食人肉,所获乃堂堂。

“食人既我分,安得为不祥?

糜鹿岂非命,其类宁不伤。

满野设罝网,竞以充圆方。

而欲我无杀,奈何饥馁肠!” 

白话译文

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

猛虎一旦离开自己的巢穴,棕熊都会望风而逃!

它竖起尾巴如同军队的大旗,磨牙如同刀剑的锋刃。

它凶猛而雄威,吞吃赤豹,踏死封狼。

它不吃犬不吃猪,不窜篱笆不翻墙。

它盘踞在大道当中吃人肉,而且表现得扬扬自得,堂堂皇皇。

“吃人是我的本分,怎能说我行事不祥?

鹿被吃是它命该被吃,这一类软弱不能自保的动物怎能不被伤害。

你们在遍野设网,防范我不伤人。

那我肚肠饥饿,不吃人怎么能行呢!”

词句注释

  1. 猛虎行:系乐府旧题,为三僧虔《伎录》所载平调七曲之一。《乐府诗集》题解中载其古辞四句:“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尚非全篇。后人作此题者,题旨不尽相同。唐代李贺《猛虎行》和张籍《猛虎行》才明显以猛虎比拟藩镇割据一方,世袭为恶。这个曲题也就带上一些寓言色彩了。
  2. 茅:茅草。
  3. 熊罴:哺乳动物,体大,能爬树、游水。亦称棕熊、马熊、人熊。
  4. 掉尾为旗纛:尾巴摇动如大旗,形容虎的汹汹气势。掉,摇摆。
  5. 铓:刀剑等的尖端,锋刃。
  6. 赤豹:豹中较凶猛者。
  7. 封狼:狼中较凶猛者。
  8. 豕:猪。
  9. 藩:篱笆,屏障。
  10. 当途:在大道之上。
  11. 堂堂:形容洋洋自得而正大。
  12. 罝网:渔猎之网。
  13. 圆方:古代盛菜肴的器具,这里指设置捕杀的械具或陷阱。
  14. 馁:饥饿。

作品赏析

全诗表面上写猛虎食人,实际上是暗指吕夷简残害忠良的行径。全诗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

诗的开头先描述和渲染猛虎出穴的威风。黄昏时候,在苍苍的山林里,一阵凄风刮来,黄色的茅叶沙沙作响。“云从龙,风从虎”,老虎出洞了。熊罴不敢当,其气势足以吞赤豹,慑封狼。“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猛虎的张牙舞爪的模样,而且暗示了讽刺的对象。王充《论衡》载:“鮌为诸侯,欲得三公,而尧不听,怒甚,欲以为乱,比兽之角,可以为城,举尾以为旌。”李贺《猛虎行》“举头为城,掉尾为旌”,用此典以刺藩镇,而此诗则用此典以示所刺对象不是在下层,而是在朝中的权奸。犹如猛虎慑服赤豹和狼,这个权奸先以其威势慑服同类。高若讷之附和吕夷简,就是趋附这种威势。

中间一段写猛虎吃人的情况。这只猛虎不在篱边墙下捉犬豕,专在大路上吃人,而且吃得很多。这一段,意在借猛虎当途吃人,来抨击奸佞陷害忠良。全诗的核心就在这一段。借物寓意,也是一种比附,同样必须抓住相似点。张籍《猛虎行》和李贺《猛虎行》意在讥刺藩镇父子相继称霸一方,所以抓住猛虎“年年养子在空谷”、“乳孙哺子,教得生狞”的行为,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而此诗意在抨击吕夷简辈陷害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忠良,故抓住猛虎“当途食人肉”作为比附的相似点。这一点可以说是全诗的要害。

末段代猛虎设词,为食人事作辩解,从而进一步暴露权奸凶狠的本质。诗以猛虎的口气说:食肉既是我份内的事,怎么能说是不祥的呢?糜鹿的性情是柔和的,它不伤同类,结果还是被人捕杀吃掉。损人利己,举世皆然,“而欲我无杀,奈何充馁肠!”强盗有强盗的逻辑,老虎吃人也有其吃人的逻辑。代虎申辩这种逻辑,犹如戳人一枪,猛地倒抽,带出肚肠,足以置人于死她。

诗人胸中对吕夷简的憎恶,不能直言,便用寓言诗的形式,表达对吕夷简穷治朋党、残害忠良的愤恨。全诗以猛虎的当道食人,胡作非为,嚣张跋扈,来喻人喻事,有着强烈的讽刺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景祐三年(1036年),当时范仲淹因抨击时政、主张改革而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黜。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尹洙、余靖等也相继被迫害贬官,吕夷简在朝中专权而有威势。故作者以吃人的猛虎讽刺吕夷简而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朱东润《梅尧臣诗选》:“从猛虎的吃人逻辑出发,讥刺辛辣,为自古诗中所罕见。”

猜你喜欢

建昌江

唐代 •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别后无非良夜永。如何向、名牵利役,归期未定。算伊心里,却冤成薄幸。

论积贮疏

两汉 • 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唐代 • 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板桥晓别

唐代 • 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梅尧臣
简介描述: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祖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北宋诗人、官员。给事中梅询的侄子。

梅尧臣自幼便跟叔父梅询宦学于各地。天圣六年(1028年),以叔父梅询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河南、河阳主薄,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盐税。庆历八年(1048年)为国子博士。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与钱惟演、欧阳修是至交好友,经欧阳修举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是宋代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与欧阳修的古文、蔡襄的书法代表了庆历、嘉祐年间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嘉祐文明在文艺上的集中体现。他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其诗风格“闲肆平淡,涵演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很大。梅尧臣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著作,其诗文被编为《宛陵集》60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其他尚有《唐载记》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1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