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帏屏夜长。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
明月啊,明月,你的明亮关辉照得离别愁绪那样痛彻人心!夜已深沉了,你的光彩还来照拂我空床。莫非嫌我帷幔云屏中的寂寞深夜还不够漫长。漫漫长夜啊!无止无尽的长夜!我还是时时梦到昔日花前柳下的恩爱景象。
这首小令写闺情,写春天月夜离人愁绝难眠。开头“明月”二字叠用,使人心中荡起温柔的涟漪:“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词先从明月着笔。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本是良宵美景,但对离人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离别的愁情,独居的孤凄。因此在古典诗词中明月似乎与离人、尤其是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写明月牵愁惹恨的俯拾皆是。这首词的前两句不假雕琢,也不用藻饰,似脱口而出,却吐露了离人深深的怨情,从中仿佛听见主人公因“愁绝”而对明月的抱怨和无可奈何的深沉的叹息声。“更深影入空床,不道帷屏夜长。”在总写离人愁怨之后,作者追随月光把镜头移到闺中,具体刻画思妇的愁绝。上句点明时间和环境。“空床”一词暗示出思妇的身份,与上句的“离人”相照应,同时烘托出愁苦悲凉的气氛。下句描写思妇的孤寂难眠。思妇因对月相思不能入寐而倍感夜长,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又更多的牵动了她的愁思,使她辗转反侧,难以为怀。这两句怨明月相照的无情,虽似无理,却真切的表达了闺中女子的愁思。“长夜,长夜,梦到庭花阴下。”结尾写因久不能寐而结想成梦,进一步刻画思妇的一片痴情。人隔两地,会合难期,只有将希望托于梦寐,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得到暂时的安慰。然而在这里却没有写她去千里迢迢寻夫,而只是“梦到庭花阴下”,颇耐人寻味。词中虽未点明“庭花阴下”与远人的关系,但从这优美的意境中不难想见她和他曾经在这里流连徜徉,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给她留下许多甜蜜的回忆,故此久萦于心,形诸梦寐。思妇醒来以后究竟是得到满足反而是更添惆怅,词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情味无极。
此词开头二字叠用,第五句“长夜”二字,是以上句尾二字“夜长”颠倒而叠用之。承上启下,情境变换,结句直抒本意。在结构很有特色。
这是代言体作品。冯延已所处的是国家衰乱的政治环境,而他少年时期又拥有悠游自在的潇洒时光。而作这首词时,作者已不复少年,故借闺情以寄托伤感。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饁妇,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小李将军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
乾隆戊寅清和月板桥郑燮画竹后又记。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潋滟腥风起。
山南雨晴蝴蝶飞,山北雨冷麒麟悲。
寸心摇摇为谁道,道旁可许愁人知?
昨夜东风鸣羯鼓,髑髅起作摇头舞。
寸田尺宅且勿论,金马铜驼泪如雨。
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多是凋零。与君相见最伤情。一尊如旧,聊且话平生。
此别要知须强饮,雪残风细长亭。待君归觐九重城。帝宸思旧,朝夕奉皇明。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