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

明代高启

草茫茫,水汩汩。上田芜,下田没。

中田有禾穗不长,狼藉只供凫雁粮。

雨中摘归半生湿,新妇舂炊儿夜泣。

白话译文

野草茫茫,大水汪汪,上田荒芜,下田淹光。

中田有禾不长穗,只产鸭雁吃的秕糠。

雨中摘些生湿谷物带回家,主妇春米孩子哭喊饿得慌。

词句注释

  1. 行: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2. 汩汩:水流动的样子。
  3. 没:被水淹没。
  4. 穗:谷类植物聚生在一起的花或实。
  5. 狼藉:错乱不齐的样子。
  6. 凫:水鸟名,俗称野鸭。
  7. 半生:一作“半身”。
  8. 新妇:泛指已婚的妇女,犹主妇。
  9. 舂:把谷类的壳捣掉。
  10. 炊:烧饭。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小诗。诗人通过短短的六句诗,真切形象地反映了遭受水灾后农村的荒芜景象和农民的艰辛。按内容分两部分。

此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灾情。首句描绘杂草丛生、野水横流的凄惨景象,是总写灾难;接着的中间三句,分上田、下田、中田三个层次,具体写出灾荒的严重程度,绘出一幅使人看了不禁要黯然伤神,甚至潸然泪下的苍凉画面。

末两句为第二部分,写灾后的苦难生活。承第一部分内容写来,田家的生活显然没有着落了,后续平庸的构思可能会叙述人们忍饥挨饿,外出逃荒,也可能写人们在租赋催逼下典桑卖地、卖儿鬻女。此诗没写这些内容,因为这都在读者的预料之中,不叙自明。诗贵含蓄,贵凝炼,贵形象和出新意,而不贵铺叙直陈,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仅用两句话便结束了全诗。诗歌的这最后两句看似平实浅显,其实是高度凝炼,含蕴无穷的。“雨中摘归”说明灾情仍在扩大,雨未停,水一直在涨。”摘归”两字,实为诗眼,既照应了上文的惨象,又让人体会到农民家中断炊,只得到被水淹没的地里去寻找那又生又湿的谷物。“半生湿”说明眼下已经没有口粮,不得不采摘残留的生湿之谷充饥了。“新妇春炊”说明无人可以幸免于难,若还有一分奈何,新媳妇总会受到一些照顾的。“儿夜泣”自然是小儿夜哭。至此处,读者或能听到夜半传来的一声声凄厉的饥啼哭声,从这哭声里,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许多农民面黄肌瘦,憔悴不堪的可怜形象,想到为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的恐怖沉寂的乡村。诗篇就这样以极简括的语言和可见可闻的形象启发读者的联想,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染效果。

全诗信笔写来,这寥寥数句,看似平铺直叙但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读来让人揪心,并为农民的命运担忧,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困境。

创作背景

高启与刘基不同,没有直接地参加争夺政权的军事斗争,长期避居农村,全然一派陶渊明式的清高和李白式的洒脱。这种孤傲清高的性格,使他不愿与统治者合作。但他在农村生活中,也能审视时代的命运,作品中突现元代末期战乱或衰败中百姓遭受层层盘剥的主题。《田家行》即是反映阶级剥削、民生疾苦之作,写农村遭遇水灾后的荒芜景象和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的情况,应为其早期隐居吴淞时的作品。

名家点评

  • 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用朴质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一幅广大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田家破产图,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明诗三百首》)
  • 上海古籍出版社支部主任金性尧:与作者另一诗《田舍夜舂》诗境有相似处。(《明诗三百首》)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编审姜汉椿:这首诗,写得浅显明白,颇有唐代新乐府诗的风格。诗人在诗中只作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但从字里行间却让人领略到诗人对受灾农民的深切同情。(《元明清诗鉴赏》)

猜你喜欢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唐代 • 李贺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记游松风亭

宋代 •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子规

元代 •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新植海石榴

唐代 • 柳宗元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

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题元八溪居

唐代 •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高启
简介描述:

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