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十八

南北朝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白话译文

寻思自己已经身处显位,夜半却忽然愁绪满怀。

悠悠琴声在屋内回响,累累书卷铺满床头。

虽然想在梦中化作蝴蝶飞去,自己却不能做到如庄周一样潇洒无羁。

如今残月和当初新月一样形状,这个秋天也和故都的秋天仿佛一样。

泪水如连珠般流下,飘零的萤火虫像破碎的火星般飞舞。

虽说乐天知命就可以忘忧,但是我又何时能够不再忧愁呢?

词句注释

  1. 寻思:考虑,思索。万户侯:食邑万户的爵位,此指建立大功勋。
  2. 梦蝴蝶:《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
  3. 残月:农历月末的的月亮,其形如弓。初月:农历月初的月亮,其形仍如弓。
  4. 新秋:今年秋天。旧秋:以往的秋天。
  5. 露泣:露降。古代以为露水是从天降落的,故用“泣”来形容。
  6. 碎火:形容萤火点点。
  7. 乐天知命:指安于天命而自乐。

作品赏析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这两句是说,考虑到功名事业,愁思常常在深夜涌上心头。

庾信后半生虽然经常屈仕北朝而痛悔自责,但并非没有功名事业之想。当他回忆起早年在梁朝的豪气时,总不免为今生壮志未酬,功名成灰而深深叹惋。所以这两句诗,不只是因为故国覆灭,使自己的封侯之梦成为泡影,更有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自嘲。于是,对早年功业未就的遗憾,又变成了当初使魏被辱的羞惭。这就是诗人忽发中夜之愁的复杂心理。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这两句是说,中夜愁思难解,欲操琴自我排遣,琴声响遍屋里,不觉其心静,反而更见烦躁;想要读书转移愁思,床头书卷翻遍,反而觉得心绪缭乱。言下之意自己造诣不浅,但是徒有教养学识,而无补于救国。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这两句是说自己已经过庄周梦蝶一般的人生变故,但不如庄子那样达观。庄子《齐物论》说,庄子曾梦见自己是只蝴蝶,醒后发现原来还是庄周。他不知自己做梦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成了庄周。

这两句也可理解为:回想此生变故,身世如梦,却又偏偏是真,非如庄周仅是一梦而已。

庄周梦蝶是一个熟知的典故,通在这里,却显得意蕴丰富,并与“中夜”相照应,构成了中夜梦醒的意象,从而又强调了琴书不能使自己解脱精神苦闷的由来。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这两句是说,残月虽是从新月变化而来的,但一弯玉弓却看上去与新月无别;秋气虽然是今年刚刚感觉到的,但那新到的秋气与去年、往年的也全然相似。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这两句是说,夜露浓重,晶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傍,宛如点点细碎的火光。

以上四句是写景,景物无不含愁。月亮在我国古代是个通常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里作者用残月细瘦孤独的外形如同初月表达自己绵绵无绝期的愁思。秋天在古诗中的意象为悲秋,用来表达思乡之情与处境悲凉,命运多舛,作者因国破家亡的愁思,故用“新秋似旧秋”表达自己年复一年的无望与绝望,突出愁思的深远弥漫。后两句兼用比喻和拟人写法,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乐天乃知命,何时不能忧。”这两句是说,古人说乐天知命,便可无忧,然而自己又何时才能不忧呢?

诗人在哀叹中以无奈的自问结束全篇。这不是简单的功名的惆怅,而是一个人对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口吻。永远回不去的故国,才是忧愁永远无法消失的根源所在,才是诗人永远的心头之痛。

这首诗以愁起,以忧结,忧愁之情是全诗的主线。作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自己感伤时变,魂牵故国的凄怨之情,含蓄而又细腻的展示了诗人的内心苦闷,表现极为别致。

猜你喜欢

南乡子·渌水带青潮

宋代 • 晏几道

渌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桥上女儿双笑靥,妖娆。倚着栏干弄柳条。

月夜落花朝。减字偷声按玉箫。柳外行人回首处,迢迢。若比银河路更遥。

京兆府新栽莲

唐代 • 白居易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新来有个生涯别,买断烟波不用钱。

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唐儿歌

唐代 • 李贺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

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光踏半臂。

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庾信
简介描述: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中国南北朝后期官员、文学家,南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

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迈,聪敏绝伦”,成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后来又与徐陵出任太子萧纲的东宫学士,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在此期间他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梁元帝,并奉命出使西魏。南梁灭亡后,留居于西魏,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当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允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归南方。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享年六十九岁,被追赠为荆淮二州刺史。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创作,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使其人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并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奠定基础。有《庾子山集》传世,后散佚。现存版本以清倪璠《庾子山集注》最为完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