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

明代张岱

燕子矶,余三过之。水势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篷窗中见石骨棱层,撑拒水际,不喜而怖,不识岸上有如许境界。

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过之矣。登关王殿,吴头楚尾,是侯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

白话译文

我在途中多次经过燕子矶,这里水流湍急,划船经过此处的人,都需要迅速用铁钓钩住岸边的石头并用铁缆牢牢挽住,然后紧紧挨着像蚂蚁一样慢慢前行。从船篷的窗户望去,岸边的石头棱角分明,层叠有致,撑船在水上前行去观察,不仅没有喜悦之情,反而陡生恐惧之心,我以前还真不知道岸上的景物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我到南京后,和吕吉士一起出观音门,去游览燕子矶。我这才领略到这里是人间仙境、佛祖圣地,而以前路过竟然错过了。我们登上关王殿,前面是吴国,后面是楚地,都是诸侯用武之地,好像可以看到英雄豪杰手挥剑戟、英勇无畏的样子。顺着山路来到燕子观的上面,坐在亭子中,看江水飞奔,船行驶得像离弦的箭一样快。转向南面,我们走到观音阁,从索桥上过去。观音阁旁的僧院,有悬崖峭壁高达千丈,耸入云实,岩石坚硬如铁;几棵大枫树与旁边的树木形成一片郁葱葱、绿树成荫的景象;倘若在楼中与悬崖相对而坐,便能面壁十年也不觉得枯燥了。如今僧房、佛堂却故意背对着峭壁,这样的布局僧人怎能忍住不起繁杂的内心呢?这一年,我回到浙江。闵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矶,我们在石壁下畅饮

猜你喜欢

好事近·西湖

宋代 • 辛弃疾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望终南山

唐代 • 李世民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临江仙·送王缄

宋代 •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岁暮和张常侍

魏晋 • 陶渊明

市朝凄旧人,骤骥感悲泉。

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

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

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

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冽冽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

题孟浩然踏雪寻梅

明代 • 于谦

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

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