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明

明代张岱

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缛川。随有货郎,路旁摆设古董古玩并小儿器具。博徒持小杌坐空地,左右铺衵衫半臂,纱裙汗帨,铜炉锡注,瓷瓯漆奁,及肩彘鲜鱼、秋梨福桔之属,呼朋引类,以钱掷地,谓之“跌成”;或六或八或十,谓之“六成”“八成”“十成”焉。百十其处,人环观之。

是日,四方流离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日暮霞生,车马纷沓。宦门淑秀,车幕尽开,婢媵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夺门而入。余所见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邱秋,差足比拟。然彼皆团簇一块,如画家横披;此独鱼贯雁比,舒长且三十里焉,则画家之手卷矣。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

白话译文

在扬州,清明时分,城中的人们都会外出,家家户户都会去展拜先人的坟墓;即使有些人家有许多墓要拜,也一定要在当天展拜完。因此轻盈的马车,装饰华丽的游船来来往往,展转行驶。平民百姓也带着菜肴和纸钱,来到墓地。祭拜完后,便席地而坐,共饮祭酒,啖祭品。……

这一天,四方客居的外乡人、徽州与山西的商人,和有名的艺伎,所有好事之徒,没有不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在长塘青草上踏青游戏;在高山上斗鸡,在平地上踢球;在幽静的茂林里弹奏乐器。浪子们比武打架;孩子们放飞风筝;老和尚念叨经文;盲人说书讲故事;站立着的人众多,蹲着的人也数不胜数。傍晚彩霞满天,车马众多。女眷们在车上卷帘眺望;婢女们劳累而归,将采得的山花随处一插。车马整齐地排列着,争先恐后地进城。我所见到的,只有春天的西湖,夏天的秦淮,秋天的虎丘,尚能与此相比。然而,那些景观团团簇拥在一起,就有如画家的横幅;唯有今天这景象是象鱼那样连贯,象雁那样排列飞行,舒展开有三十余里,正如画家狭长的横幅画卷。

南宋张择端作了《清明上河图》,追摹了汴京的景色,充满了思念故国之情。而我睁大眼睛观赏,能不会有这种感情吗!

词句注释

  1. 展墓:扫墓。
  2. 监门小户:一般平民人家。监门:守门人。肴核:肉类和果类食品。
  3. 饮胙(zuò):扫墓之后,参与祭祀的人分食祭品。胙: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
  4. 钞关: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
  5. 藻野:像水藻装饰的原野。多以形容仕女所穿的艳服。
  6. 袨(xuàn)服:华美的衣服。缛(rù):繁多的彩饰。
  7. 杌(wù):小凳子。
  8. 衵(rì)衫:贴身的内衣,有点类似于肚兜。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9. 汗帨(shuì):古代妇女拭汗的佩巾。
  10. 锡注:用锡浇注的器物。
  11. 瓯(ōu):盆盂类瓦器。奁(lián):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
  12. 流离:指离散、流落;淋漓、流泪貌。这里指客居的外乡人。
  13. 高阜(fù):高山。
  14. 清樾(yuè):成荫的绿树。
  15. 蜇蜇:众多的样子。
  16. 婢媵(yìng):指婢妾。
  17. 臻臻:茂盛的样子。簇簇:丛列成行貌。
  18. 横披:横幅。
  19. 鱼贯雁比: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20. 盱(xū):瞪大眼睛直视。

作品赏析

《扬州清明》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散文,收录于其回忆录《陶庵梦忆》中。作品写于明清易代之际,以追忆明末扬州城清明节民俗景象为主线,暗含对故国的眷恋与怅惘。

全文以白描手法铺陈市井百态,描绘清明时节扬州自钞关南门至平山堂三十里间的踏青盛况:城中男女扫墓游春,车船络绎不绝;货郎摆摊、艺人杂耍、仕女游春等场景次第展开,穿插斗鸡蹴鞠、弹筝说书等民俗细节,构建出动态长卷。文中借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典故,将现实景象与历史记忆叠加,通过密集的意象堆叠与空间延展,形成"如手卷渐展"的独特叙事结构。作品既实录了明代扬州的社会风貌与节俗文化,亦寄托了作者对前朝繁华的追思。

猜你喜欢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宋代 •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蝶恋花·秋思

宋代 •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题榴花

唐代 •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八六子·如花貌

宋代 • 柳永

如花貌。当来便约,永结同心偕老。为妙年、俊格聪明,凌厉多方怜爱,何期养成心性近,元来都不相表。渐作分飞计料。

稍觉因情难供,恁殛恼。争克罢同欢笑。已是断弦尤续,覆水难收,常向人前诵谈,空遗时传音耗。漫悔懊。此事何时坏了。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