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履曲·警世

元代张养浩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白话译文

刚刚才骑上宝马,就有衙役在前方一齐吆喝开道,这就已经埋下了别人害他的把柄。可他们还一意孤行。直到陷入深坑,心里才开始焦虑。灾祸来了,上哪躲?老天怒了,哪还会把你饶?这时候,往日的威风,早就没有了。

词语注释

  1. 朱履曲:曲调名,又名红绣鞋,属于中吕宫调。
  2. 警世:曲题。
  3. 喝道:旧时官吏出行,有仪仗或衙卒在队伍前吆喝清道,使行人回避,叫做喝道。
  4. 这的:这个。
  5. 送:断送。
  6. 根苗:性命。
  7. 天,指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
  8. 怎生:怎样。
  9. 旧来时:旧日

作品赏析

“才上马齐声儿喝道”,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就将官员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样子表现得惟妙惟肖。“才上马”有“刚刚做了高官”之意,人们常将当官赴职说成“走马上任”。作者张养浩很年轻就进入仕途,对官场上的人情世故非常了解,所以他一口断定“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旨在告诫人们,骄昂跋扈一定会为人招致祸患。“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的悲惨和前面呼来喝去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世事莫测,祸福只在旦夕之间。这祸极有可能来自“龙颜大怒”,也有可能来自于做官者的为非作歹本身。通常越是喜欢摆官威的人,越有可能仗势欺人,为非作歹,如此下去,总有一天众叛亲离,自食其果。此句中“恰”字的使用既承接前文的叙述,义暗示下文结果的出现,寓意颇丰。刚刚做官便耀武扬威,是因为不懂得官途的险恶,不能做到心系百姓,等招致祸患了,就只能“心焦”起来了。这也是其耀威扬威的必然结果。在招致祸患之后才“心焦“,到大难临头之时,再去找求生门路,追悔往昔,往往为时已晚。因此,在曲的后半部分,作者便写下了“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作者连用两个反问予人警醒,两个反问在句式上义整齐一致,读来颇有力度感。“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在冷峻的描述与分析之后,将语气变至轻松平易,以玩笑似的语句评价这些官员此时的状态,讽刺之意尽显。同时,这句话写的既是官员遭祸之后的窘态,也就与开头衙役喝道的描写形成r鲜明的对比,既加强了讽刺效果,也使曲子的结构更加紧密了。

从客观上说,“齐声儿喝道”同“送了人的根苗”,,不能算是同等的概念,这就如同评论一局输棋,而说“第一著是败著”一样,未必能使人信服。但作品并非针对喝道的现象本身来评说是非,而是将它作为做官逞威的一种象征,曲中的“上马”,就含有“走马上任”的意味。作者从宦三十年,后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的高位上引退,是宦海虎口余生的幸存者,因此他抓住现象后的本质,揭示官场功名利禄之徒的下场,也就直捷快当,一针见血,不容怀疑的余地。

创作背景

这支小曲大约是作者退隐期间写的,他饱经宦海风波,对统治者喜怒无常和官僚们互相倾轧有深刻的了解,因而写下了这支曲子。

名家点评

  • 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汤宏建: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小令。写法很“土”,表达却不俗,很能体现张养浩这类散曲的语言特点。(《元曲名篇赏析》)
  • 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万云骏:“‘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修辞上是用的窜前夸张,新官上任到垮台完结,这可能要经过几年以至数十年,作者用“窜前夸张”的手法把时间大大移前,使之把上台时的得意相和下台时的狼狈相放在一起,作了鲜明的对照,使人惊醒。”(《诗词曲欣赏论稿》)

猜你喜欢

同学一首别子固

宋代 • 王安石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别云间

明代 •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

宋代 •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枻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张养浩
简介描述:

张养浩(1269年-1329年),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济南人。中国元代文学家、诗人、曲家、政治家。

张养浩早年勤苦好学,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辟礼部令史,荐入御史台。以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仁宗在东宫,召为文学。拜监察御史,上疏论时政,忤时相,避害变姓名遁去。仁宗立,拜中书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1313年)恢复科举,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四年 (1317年),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以父老为由弃官归养,数召不赴。天历二年 (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登车就道。遇饥者赈之,死者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劳疼而卒。

张养浩始终廉洁奉公、为民谏言,并形成了一系列为政观点。主要著述有《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合称《三事忠告》)三部政论集,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政德观。并认为,作为统治者要获得长久的统治权,必须爱惜百姓,懂得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朝廷稳固的根本。在《牧民忠告》中悟道:“古之为政者,身任其劳,而贻百姓以安。”为此,其主政堂邑时,亲临民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使“寒者衣之,饥者食之”,极大减轻了当地百姓负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