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宋代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9趁芳时,休虚掷。

白话译文

柳树已是长条如带,榆荚也结实如古钱 。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花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向江南问讯:谁会来这乌衣园探寻?是我这个江南的客人。

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花红柳绿的光阴 。

词语注释

  1.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2. 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
  3. 柳带榆(yú)钱。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
  4. 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
  5. 罗绮(qǐ):此以衣代人,指游女。
  6. 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7. 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
  8. 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这两句是说,本来想借游园以摆脱繁杂的官场事务,谁知来到园中却勾引起人世沧桑的无限悲凉。
  9. 随分:犹云随便。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全词绘景、吊古、抒情,逐层叙写,一气贯穿,自然浑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含蕴深远。颇耐人寻昧。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寒食、清明两节期间,当时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淮西财赋总领,与其兄吴渊同游乌衣园,遂有此作。

名家评价

  • 明·陈霆《渚山堂词话》:“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等句,似亦类其为人。”

猜你喜欢

江南曲

唐代 •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封丘作

唐代 •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游子吟

唐代 •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清平乐·蒋桂战争

近现代 • 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清代 • 纳兰性德

过尽遥山如画。 短衣匹马。 萧萧落木不胜秋, 莫回首、 斜阳下。

别是柔肠萦挂。 待归才罢。 却愁拥髻向灯前, 说不尽、 离人话。

吴潜
简介描述: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 [55]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淳祐七年(1247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宝祐四年(1256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于月湖北筑水则,以为水利计。开庆元年(1259年),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为贾似道党羽毒害。

吴潜直言敢谏,不屈不挠,忠言谠论,足与日月争光。其《上史相书》提出格君心,节俸给,赈灾民,用老成良将,革吏弊,均切中时弊。吴潜诗颇平衍,兼多拙句,而《送何锡汝》则通体浑成。其词激昂凄劲,兼而有之;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在南宋为一大家。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