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宋代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白话译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词句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平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御带:也称“带御器械”,官名。为武臣的荣誉性加官。

红玉阶:红色的台阶,此处代指宫殿。

翩(piān)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济时:拯救时局。从:跟,向。

垂虹亭:地名,在今江苏吴江县虹桥上,建于宋仁宗庆历(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年间。宋代许多文学家都在诗词中提到了它。扁(piān)舟:小船。

鲈堪煮:晋代吴江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于是慨然叹道:“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便辞官返乡。鲈(lú):鲈鱼。堪:可。以上两句写李珙将回故乡隐居。

拚(pàn):舍弃,不顾惜。

悠悠:众多的样子。浑:全。

冉冉:形容时间渐渐过去的样子。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八月,吴潜任平江(今江苏苏州)知府时,李珙辞官途经此地,作者为了送别李珙作下了这首词。

作品学赏析

词的上片抒写的是作者对于友人壮志难酬的同情及对友人辞官归隐的理解。开篇“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既点出送别地点,也交代了作者的这位友人要辞官隐退的事实。作者一开篇就设下“问何事、翩然引去”的问题,引人遐想。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友人对“何事”的回答,只设想友人归隐后的生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呼应前文“翩然”一词,写友人今后将漫游湖海之上,过着与鸥鹭为伴、穿梭于江上烟雨的隐居生活。这种生活看似自在、悠闲,实际上“半帆烟雨”四字隐约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将受江上风雨侵扰的担忧,同时也暗示出友人辞官归野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的隐衷。“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两句,作者代友人吐露真言,将其归隐的原因和盘托出,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作者既写友人行经垂虹亭的事实,又从友人经过垂虹亭的时间想到此时正是鲈鱼肥美的季节,再关和晋代张翰在外做官,想到家乡鲈鱼脍便辞官返乡的典故写友人此次辞官归隐,显得亲切、自然。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下片“拚一醉”四句,承上片“鲈堪煮”而来,写作者与友人送别的情景。由于有上片充分的铺垫,此处惜别的情意就更显浓厚。 “拚一醉”语气沉重,表现出作者挽留友人的坚定与执著; “歌一曲”语气轻缓,但用情极深,表露出作者欲留友人不得,不得已送友人归去时的留恋与难舍深情。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后处境的担忧,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怅惘。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作者借友人归隐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而像友人这样的能人志士却要隐退,任其虚度光阴,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结尾处,作者举头问天,天亦无语,委婉地表明作者的心思无人理解,悲愤之情更深。

这首送别词写得悲郁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理解、对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也对朝廷的昏愦表示了强烈愤慨。这些情绪的表达是有层次的推进,词中的几个问句显示了情绪推进的节奏,结句达到了高潮。从全词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抒写李珙的遭遇,寄寓了个人的身世感慨,所以这首词亦是自况。在当时的环境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是爱国人士的普遍命运。

名家点评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琪:这首送别的词,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抱负和才能是了解的,对友人的遭遇是同情的。其实,“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也正是自己的写照。结尾两句则倾吐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感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小鸥:此词为送别朋友而作,表现了对友人的理解和同情,并借题发挥,抒写了报国无路的悲慨。开篇以问句开启,接着自问自答,“报国”两句,有策而无路,感慨悲愤。换头赋送别之情,“世事”以下重新挺起,愤世之情,迟暮之感,一泻而出。一结真有屈子问天之意。气势畅达,风格壮阔而苍凉。

猜你喜欢

东湖新竹

宋代 •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春寒

宋代 •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代 •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南歌子·见说东园好

宋代 • 苏轼

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

短日明枫缬,清霜暗菊球。流年回首付东流,凭仗挽回潘鬓,莫教秋。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

宋代 • 辛弃疾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吴潜
简介描述: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 [55]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

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淳祐七年(1247年),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宝祐四年(1256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于月湖北筑水则,以为水利计。开庆元年(1259年),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为贾似道党羽毒害。

吴潜直言敢谏,不屈不挠,忠言谠论,足与日月争光。其《上史相书》提出格君心,节俸给,赈灾民,用老成良将,革吏弊,均切中时弊。吴潜诗颇平衍,兼多拙句,而《送何锡汝》则通体浑成。其词激昂凄劲,兼而有之;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在南宋为一大家。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