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唐代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白话译文

武侯庙中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而早已脱落,整座白帝山一片空寂,只有草木徒然茂长。

此处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但是他壮志难酬,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

词句注释

  1. 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西。武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
  2. 丹青:指庙中壁画。泛指绘画用的颜色。落:剥落,脱落。
  3. 空山:指白帝山。
  4. 辞后主:后主,指三国蜀帝刘禅。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
  5. 南阳:郡名,今河南南阳。南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于陇亩”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作品赏析

杜甫创作了多首悼念诸葛亮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诗人写这武侯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尚存、其人永逝的无穷感慨,吊古之情已见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属河南南),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这首诗言简意赅,节短韵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等追怀武侯的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

在杜甫的绝句中,前、后两联全用对仗的占一定比重,而这种形式的绝句往往失之于板滞。这首《武侯庙》也是一首两联皆对的绝句,却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西郊的武侯庙,是他足迹常到之处。他来到武侯庙,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咏怀五绝诗。此诗与《八阵图》当作于同时。

名家点评

  • 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此诗若草草不甚留意,而读之使人凛然,想见孔明风采。比李义山“猿乌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之句,又加一等矣。
  • 明代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云:上句想望其风采犹在,下句则伤其已死。
  •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格韵高雅“犹闻辞后主”句,武侯多少忠贞,尽在衷怀。
  • 明代王嗣奭《杜臆》:“辞后主”,谓《出师》二表,至今神采如生,岂真作南阳卧龙哉。……昔人诗:“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小儒乱道。
  • 清代卢元昌《杜诗阐》:瞻仰武侯,犹闻其辞后主而出师,自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首南阳,草庐尚在,不复更向南阳而高卧,其始终为汉何如也。
  • 清朝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感公之忠,悲公之志深矣。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若少陵《武侯庙》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扰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气象雄伟,词旨判切,则又高出诸公矣。……朱鹤龄曰:此诗后二句,人无解者。武侯为昭烈驱驰,未见其忠,惟当后主昏庸而尽瘁出师,不复有归卧南阳之意,此则云筲万古者耳。曰“犹闻”者,空山精爽,如或闻之。
  •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后二语隐括两《出师表》而出之,诗中字指后主者,表上于后主时也。朱氏分别两主,疏解尽忠之说,多少痕迹!其疏“犹闻”二字:“空山精爽,如或闻之”,却有味。
  •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唐仲言曰:刘会孟谓落句“惜其已死”,其说平平,读者多以为是,殊不知庙既古矣,尚论其人之存否耶。意子美必无此语。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十字中包括武侯一生行迹,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流宕。“落”字、“长”字作势,转出“犹闻”二字,最有力,后二句谓其死犹未已,是加一倍写法,方写得武侯之神,奕奕如在。

猜你喜欢

行香子·题罗浮

宋代 • 葛长庚

满洞苔钱。买断风烟。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楼高处,夜夜啼猿。看二更云,三更月,四更天。

细草如毡。独枕空拳。与山麋野鹿同眠。残霞未散,淡雾沈绵。是晋时人,唐时洞,汉时仙。

琐窗寒·玉兰

宋代 • 吴文英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马说

唐代 •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赠诸游旧

南北朝 • 何逊

弱操不能植,薄伎竟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静夜思

唐代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