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夜里在青苍色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忽然在三更半夜响起的悲壮塞曲又传入耳中。
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这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浓厚的抒情气氛的创造,是此诗的突出特征。
夜泊江上,忽闻邻舟传来觜篥之声。诗人侧耳倾听,一下便为乐声紧紧吸引,深深感动。“情所向"的“情”字,使诗一开始就表明,抒情是诗的重心所在。诗人之所以如此为乐声所动,是因为觱篥所奏乃边塞之曲,情调悲壮,这恰恰能引起诗人内心的共鸣。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心境自然是孤寂凄凉的,听到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浓重的“感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为了强化这种感伤之情,诗还就当时的环境加以渲染。寒冷的冬夜,积雪飞霜,诗人独守孤灯,难以成眠,舱外寒风劲吹,夹裹着阵阵急切的管声。在这里,寒夜的景物、悲凉的乐声和诗人孤凄的心绪,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内情和外物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使浓厚的抒情氛围成功地创造出来。当然,诗人感伤的不仅仅是个人遭遇,而且深含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忧虑。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前路艰难。积郁在诗人心头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抑制,于是在末二句中直抒胸臆,喷吐出来,从而使全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赴岳阳途中所作。一天晚上,杜甫在舟行途中闻邻舟有人吹奏觱篥时,被悲壮的乐声触动了旅愁,通宵不眠,感慨万分,遂赋此诗以抒愁怀。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急遗衰败。军阀混战连年发生,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蜀中就发生过徐知道的叛乱。此外,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外族军队也不断入侵。在同叛乱的军阀和外族军队的战争中,唐朝官军的残暴也不下于军阀和外族的军队。人民流离失所,真是哀鸿遍野。杜甫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的内心既有个人遭际的伤感,也有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因此作这首咏乐诗抒吐内心的悲愤之情。

恨无端报晓何忙。
唤却金乌,飞上扶桑。
正好欢娱,不防分散,渐觉凄凉。
好良宵添数刻争甚短长?
喜时节闰一更差甚阴阳?
惊却鸳鸯,拆散鸾凰。
犹恋香衾,懒下牙床。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祐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材,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7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