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
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欻悲壮。
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
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
夜里在青苍色的江面上听见凄凉的觱篥声,我这年老体迈的人侧耳倾听,顿起旅情。
原来这闻之兴悲的乐曲是从邻舟传来,忽然在三更半夜响起的悲壮塞曲又传入耳中。
积雪飞霜凝结着这冬夜的严寒,面对孤灯听急管,加之满耳风涛,这情况真凄凉。
你这吹觱篥的人啊,只知干戈把天地充满,怎不见我这病泊江湖的野老行路艰难!
这首咏乐诗主要写夜闻觱篥的感受,抒发诗人晚景的孤寂凄凉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沉忧虑。浓厚的抒情气氛的创造,是此诗的突出特征。
夜泊江上,忽闻邻舟传来觜篥之声。诗人侧耳倾听,一下便为乐声紧紧吸引,深深感动。“情所向"的“情”字,使诗一开始就表明,抒情是诗的重心所在。诗人之所以如此为乐声所动,是因为觱篥所奏乃边塞之曲,情调悲壮,这恰恰能引起诗人内心的共鸣。诗人时值“衰年”,漂泊江湖,前路茫茫,心境自然是孤寂凄凉的,听到悲壮的瘠篥之声,诗人浓重的“感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为了强化这种感伤之情,诗还就当时的环境加以渲染。寒冷的冬夜,积雪飞霜,诗人独守孤灯,难以成眠,舱外寒风劲吹,夹裹着阵阵急切的管声。在这里,寒夜的景物、悲凉的乐声和诗人孤凄的心绪,紧紧地揉合在一起了。内情和外物的和谐统一,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使浓厚的抒情氛围成功地创造出来。当然,诗人感伤的不仅仅是个人遭遇,而且深含着对国家人民的关心忧虑。干戈四起,战乱频仍,疮痍满地,民不聊生,前路艰难。积郁在诗人心头的悲愤之情,实在难以抑制,于是在末二句中直抒胸臆,喷吐出来,从而使全诗的抒情达到了高潮。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冬赴岳阳途中所作。一天晚上,杜甫在舟行途中闻邻舟有人吹奏觱篥时,被悲壮的乐声触动了旅愁,通宵不眠,感慨万分,遂赋此诗以抒愁怀。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急遗衰败。军阀混战连年发生,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期间,蜀中就发生过徐知道的叛乱。此外,党项、羌、吐谷浑、吐蕃、回纥等外族军队也不断入侵。在同叛乱的军阀和外族军队的战争中,唐朝官军的残暴也不下于军阀和外族的军队。人民流离失所,真是哀鸿遍野。杜甫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的内心既有个人遭际的伤感,也有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因此作这首咏乐诗抒吐内心的悲愤之情。
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昭王。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辀。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
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