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邵伯湖

明代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白话译文

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边。

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漂流着恍恍惚惚向前。

风鼓动船帆轻快地航行用不着摇桨,哗哗惊浪始终在耳边震响。

天天面对着浩浩荡荡的江湖,我的旅行刚开始前程正长。

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

词句注释

  1. 邵伯湖:湖名,在江苏省中部,位于扬州北面,北接高邮湖。
  2. 冉冉:慢慢地。
  3. 飘飖(yáo):飘荡。
  4. 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5. 羁栖:作客他乡,寄寓他方。

作品赏析

“苍茫雾连空,冉冉月堕水。”此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水气蒸腾、扩散,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相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开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观勾勒了出来,它宛然“帘幕无重数”的大舞台布景,宏阔气派,又飘忽朦胧如梦如幻。紧接着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洁如玉、脉脉含情仿佛被这洁净浩秒的湖水所招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堕”入这湖水的怀中,尽情地沐浴一番。

开头两句看似寻常,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诗人一是选用了“连”字写雾使人感到雾在弥漫,已与高空融为一体;一是选用了“堕”字写月,月本是静物,由于船行很快,船上人看月却疑惑月在直“堕”,这是因为视觉造成的心理错觉起了作用,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对运动的感觉。诗利用这种错觉化静为动,显得别有趣味。同时“望”有沉重感,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虽美,但不与诗人内心情感吻合,此请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因此“堕”字下得有分量,与结句“愁”字遥相呼应,使得诗情前后浑然不可分割。

以上二句,还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则是“夜过”邵伯湖的正题了。这四句都着力在一个“风”字上。“飘翻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这风吹来,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时方休,这正是湖上风的特色;但休说它“恍惚”,它还真有力量,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这还是其小者也。“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这才是湖上风八面威风的时候。“不用楫”,是说风大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桨助行了。既轻快,又惊险。风使船飞驶,船一任风播弄,只听惊涛骇浪拍击着船板。捱过了这样的时刻,诗人马上提起笔来,记下这夜过邵伯湖的难忘之景。可以说,促使诗人写作此诗的,不是雾、不是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的情绪看,诗人对这风似乎并无好感,但这四句实在是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得的妙句,不管诗人主观感情如何,它们都为邵伯湖生色不少。

最后四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宽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最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的羁旅生活的企盼。所以,末了诗人不禁感慨道:“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这两句一方面紧扣“衣”,一方面点明“愁”,题意遂获得了突出。

以浩大开阔的自然境界衬托诗人忧愁郁闷的情怀,这也是以乐景写哀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主观内心情绪在起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客观物象也就难免不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对前面所写的雾、月、风、浪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愁”的感情载体,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绪。

创作背景

成化八年(1472年), 二十六岁的李东阳,时任翰林编修,曾请假由北京回祖籍湖南。这次南行的路线是沿运河乘船南下,途经邵伯湖,此诗是诗人夜过邵伯湖时即兴之作。

名家点评

  •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寅宾《元明清诗鉴赏》:“李东阳在诗歌理论与诗作实践上均注意古体诗与律诗在法度和音调上的区别,这首五古诗在布局与音调的变化上均与律诗有明显的不同,处处露出学杜甫的痕迹。”

猜你喜欢

临江仙·谢饷樱桃

清代 • 纳兰性德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宋代 • 刘辰翁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宋代 •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残丝曲

唐代 • 李贺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燕子来舟中作

唐代 •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李东阳
简介描述: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以戍籍居京师。明朝时期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少颖悟,先后受业于邵玉、黎淳、柯潜等。1462年,中举。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近30年间均在翰林院任职,历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学士等职。1494年,擢礼部右侍郎,知制诰。次年,以礼部左侍郎入阁参与机务。1498年,李东阳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1503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1505年,加少傅、柱国,与刘健、谢迁同受孝宗顾命。1506年,刘瑾用事,内阁形同虚设,刘健、谢迁同日辞职,李东阳独留。其间,“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皆赖其救,“天下荫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1510年,刘瑾伏法,李东阳乞罢。1513年,致仕归,家居四年。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

李东阳一生著述不断,存世诗约3000首,文近千篇。李东阳作诗、评诗多体现中正折中的美学宗尚,此在《怀麓堂诗话》中多有体现。其尤为重视诗法和诗艺,《怀麓堂诗话》中有多处关于诗的“辨体”之论。认为文和诗不同,“各有所宜”,形式上也都有各自内在的法度,文“记述铺叙”“纵横开阖”,诗“高下长短音节”,各有体式、均不可乱。李东阳生平著述颇丰,曾主编《大明会典》《孝宗实录》《历代通鉴纂要》。主要著作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续稿》20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