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渡江

明代李东阳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白话译文

在秋风中伫立江口听船家把船舷敲响,远在他乡作客回乡的心情一片渺茫。

乾坤万里独对着这无尽的江水,人生百年能遇上几个风和日丽的重阳。

瓜步镇飘浮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建康城四面环绕着连绵的山冈。

一直过了真州再向东驶去,到深夜就可住宿在灯火通明的维扬。

词句注释

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鸣榔(láng):用木条敲打船舷发出响声。渔民常鸣榔驱鱼,渡船则用作将开船的信号。

③瓜步:镇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步山下,东临长江。

④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⑤真州: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北岸。

⑥维扬:今江苏扬州市。

创作背景

成化十六年(1480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江苏南京)乡试考官,公干完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思亲之感油然而生,遂赋此诗。

作品赏析

一、二句由舟中所见过渡到舟中所想。秋日江上,渔帆片片。诗人乘舟东下,江上所见,惟渔帆为多。渔人以鸣榔为信号,关照着,催促着同行者抓紧捕捉。他们以捕鱼为乐,毕竟与归客之乐不同。“渺茫”者,时地远隔,模糊不清也。归返是愉快的,及登程,则不免又百感交集,一时间出现了复杂的心态,思绪纷乱,竟理不出头绪了。“归心正渺茫”,道的就是诗人这种复杂的心绪。对比之下,诗人反不如渔翁之乐。但这应理解为诗人责己严而周,又在考虑北归之后要做的事了。

颔联两句写诗人的“归思”。一从空间,一从时间立说。诗人当此重九佳节,却舟行江水之上,既念天地之无穷,复念时间之有限,前句用比,后句直叙。以有限对无穷,往往使之感慨系之。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发的正是诗歌革新的事业做不及做不完的感慨。诗人主天下文柄,又留心于政务,则其一生要做的事,当如山积。然时间有限,天地悠悠,以有限的一生,无法做完天地间的伟业。这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这四句从总体上看,思路前后一致,是“归心正渺茫”的进一步充实,表现出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颈联两句由前面的舟中所想再过渡到舟中所见,此诗所写的风帆由北转东却尚未转东之时,故所见远则瓜步,近则建康,遥川、平原尚不收眼底。诗人远远看到的瓜步上迷茫的烟树像是飘浮在江水之中一般,虽不及“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那样浩瀚无际,却也够表现了长江的壮阔气势了。近看金陵,诚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其雄奇险要,与长江气势相辅相彰,此时也许冲走了诗人的种种心态。

到达真州时,天未暮,“直过”,正描述风帆之速与不肯稍事停息之意。“更东下”,则本次航行的目的地乃是扬州,而到达扬州之时已是深夜了。诗写到旅客留宿维扬而诗亦随之戛然而止。诗人在此诗中所要表现的基本内容也圆满地完成了。

诗中将两岸风光、思乡情结、人生感慨、身世飘零等传统诗歌题材揉为一体,兼具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和李白诗的清新明快。

名家点评

  • 原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梦生:“这首诗的颔联是名句,以虚字运用灵妙而脍炙人口。律诗中的虚字很难设置得当,稍乏笔力,便成文语,粘滞空泛,所以诗家索来以为厉禁。”(《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

猜你喜欢

南轩竹

宋代 •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送贾讷倅眉

宋代 • 苏轼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晓梦

宋代 • 李清照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天边行

唐代 •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黄庭坚传

元代 • 脱脱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李东阳
简介描述: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以戍籍居京师。明朝时期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少颖悟,先后受业于邵玉、黎淳、柯潜等。1462年,中举。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近30年间均在翰林院任职,历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学士等职。1494年,擢礼部右侍郎,知制诰。次年,以礼部左侍郎入阁参与机务。1498年,李东阳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1503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1505年,加少傅、柱国,与刘健、谢迁同受孝宗顾命。1506年,刘瑾用事,内阁形同虚设,刘健、谢迁同日辞职,李东阳独留。其间,“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皆赖其救,“天下荫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1510年,刘瑾伏法,李东阳乞罢。1513年,致仕归,家居四年。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

李东阳一生著述不断,存世诗约3000首,文近千篇。李东阳作诗、评诗多体现中正折中的美学宗尚,此在《怀麓堂诗话》中多有体现。其尤为重视诗法和诗艺,《怀麓堂诗话》中有多处关于诗的“辨体”之论。认为文和诗不同,“各有所宜”,形式上也都有各自内在的法度,文“记述铺叙”“纵横开阖”,诗“高下长短音节”,各有体式、均不可乱。李东阳生平著述颇丰,曾主编《大明会典》《孝宗实录》《历代通鉴纂要》。主要著作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续稿》20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