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叹

明代李东阳

将军有齿嚼欲碎,将军有眦血成泪。

生为将星死为厉,尽是山川不平气。

二人同心金不利,天与一城为国蔽。

强兵坐拥瞋相视,孝子忠臣竟谁是。

千载功名亦天意,君不见河南节度三日至。

白话译文

张巡将军每次登城督战时都要大声呼喊,快要将自己的牙齿咬碎,瞪大眼睛绷裂眼眶,鲜血如同泪水一样流下。

他活着的时候如同天上的将星下凡,壮烈死去也化为厉鬼誓要为国杀敌,那时天下广大山川间充沛着为他的遭遇感到愤恨的不平之气。

守城的两位将军同心协力,爆发的力量足以比过坚硬的金器,这里的天险和睢阳孤城甘心成为国家阻挡叛军的唯一屏障。

周围的高官亲王胆怯不前,手握重兵却只是安心看着睢阳陷落,前去求援的南霁云对他们怒目而视。可悲可笑,到底是谁才是真正的王朝忠臣和皇帝孝子?

他的流传千古的功业和名声也是上天的意愿啊,你难道看不见河南节度使明明可以早早地前来救援。

词句注释

  1. 眦:眼角。
  2. 将星:古人认为帝王将相与天上星宿相应,将星即象征大将的星宿。
  3. 相视:彼此看着对方。

作品赏析

《睢阳叹》是一首杂言古诗。此诗先写出张巡将军在督战时的决绝与愤怒,他近乎自残的表现,凸显了其对胜利的渴望与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接着以超自然的描绘,不仅表达了对张巡的崇敬,也暗示出其悲壮的命运;随后赞美守城的两位将军同心协力,以及他们愿意成为国家屏障的英勇精神;而后以高官亲王的胆怯与不作为,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出当时朝堂的软弱;最后直呼河南节度使的迟缓救援有大过。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生动,既展现出张巡将军的英勇与悲壮,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与矛盾。

猜你喜欢

西江月·红蓼花繁映月

明代 • 吴承恩

红蓼花繁映月,黄芦叶乱摇风。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入网大鱼作队,吞钩小鳜成丛。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华清宫二首

唐代 • 吴融

其一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其二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上张仆射书

唐代 •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馀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仕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寅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厚于故旧如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则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哀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歳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清江引·托咏

元代 • 宋方壶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拜了低低说:是必常团圆,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

李东阳
简介描述: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以戍籍居京师。明朝时期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少颖悟,先后受业于邵玉、黎淳、柯潜等。1462年,中举。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近30年间均在翰林院任职,历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学士等职。1494年,擢礼部右侍郎,知制诰。次年,以礼部左侍郎入阁参与机务。1498年,李东阳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1503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1505年,加少傅、柱国,与刘健、谢迁同受孝宗顾命。1506年,刘瑾用事,内阁形同虚设,刘健、谢迁同日辞职,李东阳独留。其间,“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皆赖其救,“天下荫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1510年,刘瑾伏法,李东阳乞罢。1513年,致仕归,家居四年。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

李东阳一生著述不断,存世诗约3000首,文近千篇。李东阳作诗、评诗多体现中正折中的美学宗尚,此在《怀麓堂诗话》中多有体现。其尤为重视诗法和诗艺,《怀麓堂诗话》中有多处关于诗的“辨体”之论。认为文和诗不同,“各有所宜”,形式上也都有各自内在的法度,文“记述铺叙”“纵横开阖”,诗“高下长短音节”,各有体式、均不可乱。李东阳生平著述颇丰,曾主编《大明会典》《孝宗实录》《历代通鉴纂要》。主要著作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续稿》20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