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彭民望

明代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白话译文

舞剑砍地唱着悲歌兴致正浓,归来之后手抚长剑需要轻弹。

秋风寒气侵身才嫌粗衣太短,江湖风雨中作梦梦中觉身寒。

树叶飘落而下时光已是岁晚,看惯世态之后更悟知己最难。

久留京城我白吃着皇家俸禄,无力挽回先生常吃野菜苦餐。

词句注释

  1. 彭民望:名泽,攸(今湖南攸县)人。景泰年间曾中进士,官应天通判,落魄归乡。他是当时著名诗人,尤长于七律。
  2. 斫地哀歌:语出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
  3. 归来句: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长剑。
  4. 布褐:粗布衣服。
  5. 长安:本指古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此处代指京城北京。淹留地,滞留之地。
  6. 苜蓿盘:盘中装有苜蓿野菜。唐薛令之为东宫侍讲时,因家清贫曾作诗自嘲:“朝日上团团,照在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此以苜蓿指清贫生活。

作品赏析

这首诗起句如急雨飙风,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化用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起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表达彭民望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哀,及其胸中万丈勃然不可磨灭之气,睥睨天下的豪兴,一下子提起了全篇。严羽《沧浪诗话·诗法》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诗发端气魄宏大,即能笼罩全诗,使通篇灵活而有生气。李东阳这首诗起句直劈而下,把彭民望的才力、气魄点染殆尽。对句承出句而来。说彭民望有如此才识,自当回翔公卿,出将入相,现在却失意而归,难遇识家。诗用冯谖典,一是说他有冯谖那样的高才;一是说他目前穷愁潦倒,仍需求助于人,但世无孟尝君那样识才大度的人,使他仍然屈居底层,无人简拔。这样,用一个典,既为彭民望占身份,又写出彭民望的处境,又贯注了自己深深的同情。

颔联承上句,彭民望失意而归,如今已是秋风萧飒之际,他定然无力裁衣,身着粗布短服,生计艰难;而僻处一隅,落落无偶,在瑟瑟夜雨中,无比凄凉,梦中犹有寒意。这两句对偶极工,把所怀对象放入特定的环境中,把气候之寒冷与人之孤寒融合在一起,又用“犹”、“亦”两个虚字加重语气,使全联融入深沉的情中。而“秋风”、“夜雨”正是诗人们常用以写湖南的掌故,李东阳信手拈来以怀在湖南的彭民望,使诗工中见巧,大中见细,自然而见圆熟。李东阳学唐诗的宏大与宋诗的精巧,这联是他成功地运用。

颈联在景语中渗人情语,设身处地,从彭民望出发,写他所见所思。诗说,在秋风中,落叶纷飞,他定然由此而生悲,叹年华流逝,回思已往,看尽了世情冷暖,知心朋友,寥寥无几。一句景,一句情,但景中有情,情中见景,语调低沉,是写彭民望,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喟叹。

尾联归到自己,说彭民望已失意而归,但自己为了衣食计,仍然淹滞京城,虚糜岁禄,无法与彭民望相对共慰寂寥。诗用“苜蓿盘”典,一是说自己清贫,无法资助他;一是说自己位卑,无法援引他,透出无可奈何的怅惘来。同时,李东阳也是在自叹,自己满腹经纶,未被赏识简拔,也许彭民望的现在正是自己的将来。

李东阳在所著《麓堂诗话》中说:彭民望与他初交时,对他的诗未深许。及失志归,李东阳写了这首诗寄给他,彭民望读后潸然泪下,为之悲歌数十遍不休,对儿子说:“西涯所造,一至此乎!恨不得尊酒重论文耳!”李东阳作诗话时已居高官、执诗坛牛耳多年,所以在这儿举此事标榜自己在诗歌上的造诣。这首诗最成功的是恰如其分地把彭民望的处境、抱负形诸于诗,自然、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情感。古人说诗能移情夺志,彭民望之所以读后流泪,是因为在诗中看见了真实的自己,一股知己之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诗的工拙已经是第二位。

创作背景

彭民望是作者的挚友,曾官应天通判,后失意回归家乡湖南攸县。李东阳对他的诗才很推崇,便在北京写诗寄给他,对其抱负不得施展的生活表达同情。彭民望亦认为作者李东阳是最了解他的知音,深受感动。作者在其《怀麓堂诗话》中说,彭读了此诗,潸然泪卞,悲歌数十遍不休,不到一年的时间彭民望就去世了。

名家点评

  • 清代汪端:西涯七律不必奇句,惊人自有举叔子轻裘缓带之度。
  • 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李东阳写这首诗是动了真情的,所以他绝不强作高调,而满纸苦音,是一篇长歌当哭的作品。

猜你喜欢

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

清代 • 纳兰性德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宋代 •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醉乡记

清代 • 戴名世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巳。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追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音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

宋代 • 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几回得眼还迷照。一见桃花参学了。呈法要,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看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晓。非玄妙,灵云合被桃花笑。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李东阳
简介描述: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省茶陵县)人,以戍籍居京师。明朝时期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李东阳少颖悟,先后受业于邵玉、黎淳、柯潜等。1462年,中举。1464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近30年间均在翰林院任职,历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学士等职。1494年,擢礼部右侍郎,知制诰。次年,以礼部左侍郎入阁参与机务。1498年,李东阳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1503年,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1505年,加少傅、柱国,与刘健、谢迁同受孝宗顾命。1506年,刘瑾用事,内阁形同虚设,刘健、谢迁同日辞职,李东阳独留。其间,“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皆赖其救,“天下荫受其庇,而气节之士多非之”。1510年,刘瑾伏法,李东阳乞罢。1513年,致仕归,家居四年。1516年,李东阳去世,谥号文正。

李东阳一生著述不断,存世诗约3000首,文近千篇。李东阳作诗、评诗多体现中正折中的美学宗尚,此在《怀麓堂诗话》中多有体现。其尤为重视诗法和诗艺,《怀麓堂诗话》中有多处关于诗的“辨体”之论。认为文和诗不同,“各有所宜”,形式上也都有各自内在的法度,文“记述铺叙”“纵横开阖”,诗“高下长短音节”,各有体式、均不可乱。李东阳生平著述颇丰,曾主编《大明会典》《孝宗实录》《历代通鉴纂要》。主要著作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续稿》20卷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