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岳麓山上俯瞰湘江,羊肠路走了多少圈?
道路两旁松杉茂密,风雨变幻寺庙清冷。
江中沙洲芳草连片,落日长沙隔水耸立。
北京湖南尽入眼底,鹧鸪声里怅然思归。
这首律诗反映了诗人在游历长沙岳簏寺时孤独、忧郁的心境。作为封建官吏,诗人有严肃纲纪、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又有对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消极不满的一面。诗人希望借助歌咏山川景物,排解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
诗的第首联,就用“危”字点题,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拔地万尺、陡峭险恶的山峰之上,从上往下俯瞰湘江,给人一种高危之感。进入诗人眼界的是环绕于山腰曲曲盘盘的小道,面对望不见路口的山道,诗人心底发出了“路在羊肠第几盘”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在仕途道路上,彷徨苦闷的心理状态。
颔联,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转向郁郁葱葱的山林,“万”字反映出树木极多,而多的程度犹如茫茫林海,将两条小路淹没在密林深处。“合”有“掩蔽”之意,既表现诗人的视线被遮挡住,同时,也是诗人看不见仕途出路在何方的结果。以上诗人写了险峻的山峰,羊肠小路、茂密的山林,为僧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首先,是僧人出现的环境;一个封闭的环状四山;僧人出现的天气一风雨交加。接着是一个僧人的出现。这正是诗人弧独的自画像。而全句的点睛之笔是“寒”字。“寒”是四山、风雨的结果,也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写照。明朝中叶,宦官刘谨专横跋扈,包揽大权,当时京都人传说:城中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诗人在皇帝与宦官之间“跳舞”,处境十分艰险。在第二联中,诗人抒发了对生活前途的失望愁苦之情。诗中的“合”“寒”以及上联中的“危”“盘”郁是这种思想的流露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以写实为主,将主观情感寓于客观景物之中,特别是彷徨徨孤独情感的流淌,不同于长江一泻千里,而是一高一低,像海边的浪花,波未开,一波又起,具有沉郁顿挫之美。第三联,诗人在描绘山上景物之后,视线转到平川原野上,在抒发苦闷哀怨的情感之后,诗人的心情得到一些慰籍,思绪慢慢舒展开来,在落日的晚霞中隔着江水遥看余辉中的城池一长沙。第三联中,语言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表现诗人独特的匠心。第四联,诗人站在极高的岳簏山顶,将南面、北面田野的景色尽收眼底,在宁静的山川风光中,体现出诗人的审美情趣。但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也夹杂着“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怪叫声,烦扰着诗人的心田,预示着不祥之的到来。诗人用鹧鸪的叫声,隐喻宦官专权、横行霸道,诗的思想意境更加深远独特。“独凭栏”这不是一个简单动作的画面,而表现了诗人洁身自爱、不随波逐流的决心。这不同于后主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独自莫 凭栏”躲避现实的态度,也不同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中“栏干拍遍”的激烈行为,而是诗人冷眼看待现实,内心正积聚一种强大力量的表现。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得体,语言凝炼细腻,诗人想象丰富,寓情于景。诗人作为“茶陵诗派”的领袖,对于扫除“台阁体”无病呻吟的诗风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明成化八年(1466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这首诗。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
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荈,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夷陵有一路,只数日可至郢,白头奴足以往来。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修顿首。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越女沙头争拾翠,相呼归去背斜阳。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草堂乃唐杜甫子美避地蜀中时,裴冕为作于浣花溪者,子美诗所谓“万里桥西一草堂”是也。当时之草堂,废已久矣;而后世作堂以像之者,则累累不废焉。至蜀献王崇尚子美之忠贤,一新其堂。每岁时、良辰、胜日,蜀之衣冠士庶,与夫戴白之叟、垂髫之童,皆知草堂之名,而出游其地。人物车马杂遝,道路至填溢,草堂不能容。由是草堂遂为蜀中之胜迹,朝之缙绅大夫有事于蜀者,亦必至其地焉。自子美草堂以来,以全蜀之盛,历代之豪族富家,高甍巨桷,歌台舞榭,蔽云日而出风雨者,不知其几万亿,今皆消灭殆尽,寂无名称。独子美区区一草堂,而为后世之所景慕,兴葺游观,爱赏之不忘,名将与天地相为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