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岳麓山上俯瞰湘江,羊肠路走了多少圈?
道路两旁松杉茂密,风雨变幻寺庙清冷。
江中沙洲芳草连片,落日长沙隔水耸立。
北京湖南尽入眼底,鹧鸪声里怅然思归。
这首律诗反映了诗人在游历长沙岳簏寺时孤独、忧郁的心境。作为封建官吏,诗人有严肃纲纪、维护封建统治的一面;又有对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消极不满的一面。诗人希望借助歌咏山川景物,排解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
诗的第首联,就用“危”字点题,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拔地万尺、陡峭险恶的山峰之上,从上往下俯瞰湘江,给人一种高危之感。进入诗人眼界的是环绕于山腰曲曲盘盘的小道,面对望不见路口的山道,诗人心底发出了“路在羊肠第几盘”的疑问,表现出诗人在仕途道路上,彷徨苦闷的心理状态。
颔联,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转向郁郁葱葱的山林,“万”字反映出树木极多,而多的程度犹如茫茫林海,将两条小路淹没在密林深处。“合”有“掩蔽”之意,既表现诗人的视线被遮挡住,同时,也是诗人看不见仕途出路在何方的结果。以上诗人写了险峻的山峰,羊肠小路、茂密的山林,为僧人的出现、埋下了伏笔。首先,是僧人出现的环境;一个封闭的环状四山;僧人出现的天气一风雨交加。接着是一个僧人的出现。这正是诗人弧独的自画像。而全句的点睛之笔是“寒”字。“寒”是四山、风雨的结果,也是诗人内心痛苦的写照。明朝中叶,宦官刘谨专横跋扈,包揽大权,当时京都人传说:城中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诗人在皇帝与宦官之间“跳舞”,处境十分艰险。在第二联中,诗人抒发了对生活前途的失望愁苦之情。诗中的“合”“寒”以及上联中的“危”“盘”郁是这种思想的流露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以写实为主,将主观情感寓于客观景物之中,特别是彷徨徨孤独情感的流淌,不同于长江一泻千里,而是一高一低,像海边的浪花,波未开,一波又起,具有沉郁顿挫之美。第三联,诗人在描绘山上景物之后,视线转到平川原野上,在抒发苦闷哀怨的情感之后,诗人的心情得到一些慰籍,思绪慢慢舒展开来,在落日的晚霞中隔着江水遥看余辉中的城池一长沙。第三联中,语言对仗工整,富有音韵美,表现诗人独特的匠心。第四联,诗人站在极高的岳簏山顶,将南面、北面田野的景色尽收眼底,在宁静的山川风光中,体现出诗人的审美情趣。但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也夹杂着“行不得也哥哥”鹧鸪的怪叫声,烦扰着诗人的心田,预示着不祥之的到来。诗人用鹧鸪的叫声,隐喻宦官专权、横行霸道,诗的思想意境更加深远独特。“独凭栏”这不是一个简单动作的画面,而表现了诗人洁身自爱、不随波逐流的决心。这不同于后主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独自莫 凭栏”躲避现实的态度,也不同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中“栏干拍遍”的激烈行为,而是诗人冷眼看待现实,内心正积聚一种强大力量的表现。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得体,语言凝炼细腻,诗人想象丰富,寓情于景。诗人作为“茶陵诗派”的领袖,对于扫除“台阁体”无病呻吟的诗风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明成化八年(1466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这首诗。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重回首、莫弹酸泪。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
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长无谓。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耶?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若颜子操瓢与箪,曾参歌声若出金石,彼得圣人而师之,汲汲每若不可及,其于外也固不暇,尚何曲之托,而昏冥之逃耶?
吾又以为悲醉乡之徒不遇也。建中初,天子嗣位,有意贞观、开元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当此时,醉乡之后世又以直废。吾既悲醉乡之文辞,而又嘉良臣之烈,思识其子孙。今子之来见我也,无所挟,吾犹将张之;况文与行不失其世守,浑然端且厚。惜乎吾力不能振之,而其言不见信于世也。于其行,姑与之饮酒。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