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富贵本无心

宋代胡铨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白话译文

我本来无心把富贵追求,为什么轻易将家乡抛别身后?空招来山中猿鹤的怨尤,辜负了隐居处的新月凉秋。

囊中的锥子刚想脱颖出头,也不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时候。我根驾着小车回到故乡的林匠.却被豺狼档住了路口。

词句注释

  1. 富贵本无心:即本来无心富贵的意思。
  2. 轻别:轻易别离。
  3. 猿惊鹤怨:孔稚圭《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指山中的夜鹤晓猿都哀怨惊恐隐者抛弃它们出来做官。
  4. 薜萝:薜荔和女萝。代指隐者所居之地。
  5. 囊锥:口袋中的一种尖锐的钻孔用的工具。这里比喻贤士才能突出。
  6. 巾车:有披盖的车。
  7. 豺狼:比喻残害主战派的权奸秦桧。辙:车轮所碾的痕迹。当辙:当道。

作品赏析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词人自述他原本无心于富贵功名,不知为何竟离开家乡走上官场这条道路。“轻”乃轻率、任性的意思,包含着深切的自责和懊恼。

“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词人弃家出仕,错过了薜萝秋月的山中美景,连猿、鹤也为他惊忧、怨怒。“猿惊鹤怨”借用了《北山移文》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高尚气节。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一句,词人以囊锥自喻,嘲讽自己看不清时势,在这种世道下居然硬要出头。“囊锥出头”在这里化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此处指的却是十年前词人上书指斥秦桧之事。此句的感情全都维系在“刚”与“不道”上面。按照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的解释,“刚”是刚硬、直白的意思,“不道”的意思则是不想、不甚了解。词人当年正值年轻气盛、无所顾忌的年纪,因为不顾世道黑暗、抨击权贵,才落得如此下场。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词人满怀悔恨,想如陶渊明那样“或命巾车,或掉孤舟”,不问世事,归隐田间,然而词人悲哀地发现,路上有豺狼当道,令自己想归而不得。“豺狼当辙”,也即豺狼当道,语出《东观汉纪·张纲传》:“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豺狼”在这里指首恶、权奸,词人以此比喻高居相位、把持朝政的秦桧,揭露了其党同伐异、迫害忠良的丑恶嘴脸。

该词上阕展示了词人对出仕为官的懊恼以及对山中归隐生活的向往,然而词人的感情不限于此,表面上以埋怨、自责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悔恨,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宁赴东海而死”,也不愿“处小朝廷求活”的气节。

名家点评

南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十:“邦衡在新兴尝赋词,郡守张棣缴上之,以谓讪谤。秦(桧)愈怒,移送吉阳军编管。”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如胡邦衡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

猜你喜欢

诫子书

清代 •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五月十九日。

梦江南·红茉莉

清代 • 屈大均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清代 • 纳兰性德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咏北海

唐代 • 汪遵

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

鹤发半垂龙节在,不闻青史说封侯。

胡铨
简介描述: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南宋四大名臣之一。

胡铨于1128年,中进士,授文林郎、抚州军事判官。11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上疏力斥和议,乞斩秦桧、孙近、王伦三人,声振中外,因此遭贬,编管新州,后更移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1156年,秦桧卒,胡铨量移衡州。孝宗即位后,起知饶州,历官至权兵部侍郎。1164年,胡铨上书力反“隆兴和议”,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归庐陵,从事著述。1180年,胡铨逝世。

胡铨为人慷慨有气节,常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他还通晓绘画艺术。胡铨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他的代表作有《上高宗封事》,为主战派名文,文章一出,主和派失色。还著有《应诏言事状》《应诏集议状》等文。杨万里为他的文集作序云:“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