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辛未九月望和答庆符

宋代胡铨

百年强半,高秋犹在天南畔。幽怀已被黄花乱。更恨银蟾。故向愁人满。

招呼诗酒颠狂伴。羽觞到手判无算。浩歌箕踞巾聊岸。酒欲醒时,兴在卢仝碗。

字词注释

  1. 辛未:指1151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2. 庆符:指当时的爱国志士张伯麟,庆符为其字。
  3. 银蟾:传说月中有蟾蜍,古以银蟾代月。
  4. 箕踞:两腿伸开形如簸箕而坐。不拘形式随意而坐的姿态。
  5. 巾聊岸: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不拘形迹。
  6. 卢仝碗:唐代诗人卢仝饮茶的碗。卢仝,号玉川子。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玉川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表现了一种看透世事旷达不羁的精神。

作品赏析

本篇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希图解脱的苦闷心情。

“百年强半”二句。流露了年已半百。而长期蹇偃的痛苦。作者从绍兴八年被贬至写词时已十三年。长期的贬谪使他心情异常烦闷。作词的这一天恰好是九月的望日。也正是月圆之时。又有菊花盛开。对此良辰美景。难免想起自己的遭遇。月亮不理解人的愁情。偏偏要在这时特别的圆满。更使词人愁肠百结。

下片转入作者对愁情的自我排解。他邀来了被世俗视之为癫狂的那些为抗金呐喊奔走的慷慨志士。并和他们一道作诗饮酒。狂呼高歌。他们放浪形骸。旁若无人。这种狂放的情景实实为他们内心悲愤的发泄和排解。当他们酒醒之后。又思饮茶。用“卢仝碗”典故。即取卢仝之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之意。作者因报国无门而抑郁愤懑。愤世嫉俗。满腔不平都暗寓其中。却发之于狂放。是作者力求排解的表现。语似平淡而诗意深沉。用典恰当。风格豪放自然。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九月十五日。当时秦桧主和,签订和议,向金国称臣,排挤迫害爱国志士。张伯麟愤而在斋壁上题字:“夫差,而(你)忘勾践之杀而父乎?”元夕,张过中贵人(宦官)白谔门,见张灯结彩,取笔题上述字。

猜你喜欢

虞美人·红窗寂寂无人语

五代 • 孙光宪

红窗寂寂无人语,暗淡梨花雨。绣罗纹地粉新描,博山香炷旋抽条,暗魂消。天涯一去无消息,终日长相忆。教人相忆几时休?不堪枨触别离愁,泪还流。

好风微揭帘旌起,金翼鸾相倚。翠檐愁听乳禽声,此时春态暗关情,独难平。画堂流水空相翳,一穗香摇曳。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进学斋记

宋代 • 张耒

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念奴矫·送陈正言

宋代 • 家铉翁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宋代 •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胡铨
简介描述: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中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南宋四大名臣之一。

胡铨于1128年,中进士,授文林郎、抚州军事判官。11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上疏力斥和议,乞斩秦桧、孙近、王伦三人,声振中外,因此遭贬,编管新州,后更移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1156年,秦桧卒,胡铨量移衡州。孝宗即位后,起知饶州,历官至权兵部侍郎。1164年,胡铨上书力反“隆兴和议”,后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归庐陵,从事著述。1180年,胡铨逝世。

胡铨为人慷慨有气节,常敢言人之所不敢言,他还通晓绘画艺术。胡铨推崇韩愈、欧阳修,主张以文“传道”。他的代表作有《上高宗封事》,为主战派名文,文章一出,主和派失色。还著有《应诏言事状》《应诏集议状》等文。杨万里为他的文集作序云:“先生之文,肖其为人。其议论闳以挺,其叙记古以则,其代言典而严,其书事约而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