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骑在白马上,那是谁家的少年?他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之人。
天气塞冷,天山积雪厚有三丈,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到迟暮之年。
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间中女子的无限伤悲。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I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这首诗为一首阅怨诗,以思妇于过去的回忆与想象起;以如今的空守家中、行人来归结。词句简单明朗,理解良读带来的结果,便是人们对于这位闺中少妇仿佛还带着复杂而哀伤的情感更为深切的体悟,与更为说身处地的慨叹,使全诗简单平实的笔触,平添了更为触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诗的首二联是女子之想象,时光已逝,独守闺中的少妇只得一边一遍一遍地数着郎君犹在的为数不多的回忆度日,一边暗自懊悔:那骑在白马上俊朗的翩翩少年,正是那要在龙城边塞戍边立功的热血男儿。只可惜,如今的天山天寒地冻,积雪三丈之深,哪里是适合远行的时候呢?回忆的,是丈夫多年未归导致的对当年送君戍边的无尽懊悔,更显女子思之深、爱之切。
第三联是时光之逝,更是时令之暗指。转眼之间,春日的兰花已变成了秋风里枯黄的草木,又是一年的春去秋来,时光在苒,曾经的美人已是朱颜不再,已至迟暮。第四联更是用深秋霜月之景,与上句呼应,尽显女子境况之伤悲寒凉,一代女中豪杰都曾叹“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此一弱女子。冷肃的秋风吹起梭子猎猎作响,可吹凉的又何止是那一只梭子,怕是那一颗日夜期盼行人归乡的心,也是已经在那年复一年的秋风中被吹得千疮百孔,甚是寒凉了,至此清晰地幻勒出了闺中女子的无尽伤悲。若说这两联以清冷之环境衬人物凄清之心境已是足以令人心痛,那么接下两联中仿佛事不关己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的笔触,再加上尾联中泪空流之语,便是一只大手,轻缓地、猝不及防地触动了人心中柔软的地方,令人感受到眼中的温热:遥想离别那年,你我种下的桃树才到我眉眼处,可如今,花开花落几十年,枝条一年年地抽出了新芽又枯萎,那曾经与我一同栽树的人啊,你究竟身在何处?可这样的低语,恐怕唯有那桃树听到了,便只得留那凄伤的眼泪暗自流淌。其间压抑着不为人所知的心酸凄苦,由此可见。
总之,这六句一忆别时,一说今昔,借桃树的发展变化,表明离别时间之久;而桃花一年一年开放,如今既成“枯枝”,自然不会再开花。正如前人咏荷一样,它也是“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摊破浣溪沙》)了。这样自然生发迟暮之感了。最后点题“独不见”,以“流泪空自知”的极度悲切结束。
这首诗题材较为常见,是诗人们较常作的闺怨诗,然而这首诗却用简单明朗的笔触,采用想象、对比等手法,将一位独守闺中几十载,郎君杳无音信而不知何时还归的思妇影象展现得极为丰满。而后六句中过去与现实的闪现,颇有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的哀伤、无奈与悲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
这是李白二百三十首乐府歌吟中的一首,也是李白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有关妇女题材的诗中的一首。结束了许多年的分割扰攘,从建立起轰轰烈烈的大唐王朝后,四邻战事不断发生:有的属于防御自卫性质;有的则是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虽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岂为妻子谋”,闺中思妇的寂寞和怀念,便大量出现在唐人诗篇中。这首诗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二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太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今海鸟至,已不知而犯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是岁也,海多大风,冬暖。文仲闻柳下季之言,曰:“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