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

唐代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话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词句注释

  1. 布裘:布制的绵衣。
  2.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3.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4.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5. 拥:抱,指披在身上。
  6. 眠:睡。达晨:到早晨。
  7. 严冬:极冷的冬天。
  8.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9. 中夕:半夜。
  10. 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11.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3.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14. 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15. 稳暖:安稳和暖。
  16. 天下:全国。

作品赏析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新制布裘》这首诗首先写了用“桂布”“吴绵”做成的布裘有多么温暖,即使是在“严冬月”,也能保持身体温暖好像置身于春天一样,对于这样的衣服,这样的生活,作者当然是满意的,但是诗人并不就此满足,由于心中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故在“中夕”的时候,诗人依然不能安睡,而是“抚裘起逡巡”,想起了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大丈夫处世当利国利民,不能够只为自己一人而苦心经营。所以,诗人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发出“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呼喊。作者由自己一身饱暖推而广之,联想到天下人,这种精神比起那些只满足与一己之私,不管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要高尚不知多少倍了。

《新制布裘》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对于穷苦人民的可贵的同情心和深厚的感情,都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宋代黄彻在《䂬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观点未免不太精当。《新制布裘》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不过此诗是诗人在生活安逸的背景下写的,自己衣食温饱没有生活的忧虑,推而广之,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像自己一样,是推身利而利人,此与杜甫的不爱一身而爱天下相比,感染力明显不如后者,打动人心的程度也明显不如后者。但是,无论如何,白居易和杜甫作为封建时代正直的有良知的文人,能够超越个人狭小的范围,关注百姓,关心天下,这比起些那贪官污吏,不知民间疾苦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来说,无疑是进步的,具有人民性的,都是值得赞扬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时有感,写了这首关怀人民生活、表现政治抱负的诗;另一说此诗约作于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间,当时作者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近,严冬时,由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而想到广大人民的无衣无食,产生同情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 宋代黄彻《䂬溪诗话》: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云:“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倡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 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杜少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叹云:“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香山《新制布裘》诗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孟贞曜《咏蚊》诗云:“愿为天下橱,一夜使景清。”二诗为题各异,而命意则同,盖皆仁人之音也。
  •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月色与人怀时时流露,杜陵后复见此公。

猜你喜欢

章台夜思

唐代 •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宋代 • 王安石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南乡子·双荔枝

宋代 • 苏轼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双双燕·小桃谢后

宋代 • 吴文英

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相将占得雕梁,似约韶光留住。

堪举。翩翩翠羽。杨柳岸,泥香半和梅雨。落花风软,戏促乱红飞舞。多少呢喃意绪。尽日向、流莺分诉。还过短墙,谁会万千言语。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金朝 •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