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泥污,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来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污浊的水沟里积满了泥水,水面上漂浮着茂盛的莲叶。
我来到这里,不禁长叹一声,知道这是东溪的莲花。
莲花的根下有青泥污染,芬芳的香气已不再完整。
莲叶上有红尘扑打,叶子颜色也不再鲜艳。
事物的本性尚且如此,人间的事情也理应这般。
莲花扎根在不适合的地方,倒不如被遗弃。
从前在溪水中时,花叶在清澈的水波中显得妩媚动人。
如今生长在不合适的地方,只能在府门前憔悴枯萎。
这首诗篇借污泥浊水比喻京兆府官场污浊,借莲花受污表达自己不愿为其下属的心情,惋惜不得其所。诗前半写东溪莲移种污水中而色香尽失,以“物性犹如此”两句引出后半的感叹,叹莲之遭遇亦是叹己身遭遇。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有《论和籴状》,其中说:“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睹。”可见任此官职的感受。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任京兆府盩厔县尉之时。诗题下作者原注:“时为盩厔尉,趋府作。”
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
绮罗无复当时事,露花点滴香泪。惆怅遥天横绿水,鸳鸯对对飞起。
有光疏鲁寡闻,艺能无效。诸君不鄙,相从于此。窃以为科举之学,志于得而已矣,然亦无可必得之理。
诸君皆禀父兄之命而来,有光固不敢别为高远以相骇眩。第今所学者虽日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义精,去有司之程度亦不远矣。
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放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然惟此学流传,败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要之,穷达有命,又不可必得;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贵;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祗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之也。
海燕参差沟水流,同君身世属离忧。
相携花下非秦赘,对泣春天类楚囚。
碧草暗侵穿苑路,珠帘不卷枕江楼。
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头。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