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光疏鲁寡闻,艺能无效。诸君不鄙,相从于此。窃以为科举之学,志于得而已矣,然亦无可必得之理。
诸君皆禀父兄之命而来,有光固不敢别为高远以相骇眩。第今所学者虽日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义精,去有司之程度亦不远矣。
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放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然惟此学流传,败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要之,穷达有命,又不可必得;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贵;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祗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之也。
我听说善于学习的人,一定会探求古人的法则规范,同时又能实践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学习并不会妨碍思考,反而学识越广博,思考就越深远;思考对学习确实有帮助,但当思考陷入困境时,学习就会更加勤奋。大体来说,做学问应当首先立下远大的志向,努力改变自身的气质,不能只是拘泥于表面的形式,仅仅从事记忆背诵等琐碎的事情。阅读书籍应当如同勇猛的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直接投入激烈的战斗;又像严酷的官员审理案件,一定要追查到底,绝不放过任何细节才行。读书的方法没有其他秘诀,只有专心致志、虚怀若谷,反复地详细研读,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凡是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的书籍和二十岁以后所读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年幼的时候心智尚未开启,天性纯真且牢固,所读的书虽然时间一长就忘记了,但这并无妨害。这就像印刷的文字,它的原本在于模板,即使遭受水浸火烧,最终也不会失去本质。如果到了二十岁之后,已经熟读经典著作,那么对于应对世事所需的文字也应该随着事情的变化去深入研究。至于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佛教、道教的典籍,都应当阅读,不可不了解。然而学习有重要的原则,读书时需要一字一句地深入,自己从书中寻找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样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用心之处,如此才不会白费功夫。
又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知道自己未知的东西,每月都不忘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说是好学了。现在的学者却不是这样,他们只在口头和耳朵间听来听去,只关注考试中的分数,勉强能够背诵,抄袭的心思多,修养的功夫少。所学的并不是实际所用的,实际所用的又不是所学的,以至于遇到重大的事情时,很少有不出现差错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都是因为平时在学习的时候,没有阐明义理,以求符合实际应用的结果啊。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臣门衰祚薄,少遭险舋,行年三岁,严父早亡,慈母鞠育,哀惸相养。臣又尪羸,少多疾病,零丁孤苦,仅得成人。老母悯臣孤蒙,恐不负荷,教诲师氏,训以义方,家贫无资,纺绩以给束修,衣褐并出母指。臣既无姊妹。寡有兄弟,衡门独立,唯形与影。母子相视,惸惸靡依,罹此艰虞,历二十岁,臣稍以成立。忝迹朝班,薄禄微资,始期色养,私情获遂,母子相欢。殃罚不图,老母见背,攀号何及,泣血涟洏。于时日月非宜,权殡京兆,岁序迁速,于今集年。臣本贯河东,坟隧无改,先人邱垄,桑梓犹存。母亡客居,未归旧土,宿草成列,拱树荒凉,兴言感伤,增以崩咽。今卜居宅兆,将入旧茔,明年吉辰,最是良便,除此之际,未有克期。臣谬齿王人,职在驱役,今岁奉使,已至居延,单行虏庭,绝漠千里,臣虽万死,无答鸿恩,恐先朝露,有负眷知。伏惟陛下仁隐自天,孝思在物,哀臣孤苦,降鉴幽冥,使臣来年,得营葬具,斩草旧域,合骨先坟,保送羁魂,获申子道,乌鸟之志,获遂私情。迁窆事毕,驰影奔赴,虽即殒殁,甘心无憾。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
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
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