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其先不知其所始,曾祖杰,自太仓来徙昆山。祖璇,父麒,母孙氏。
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恣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与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以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封所试卷,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开化方豪来为县,县有重役,召先生父。先生以书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书,以为奇,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意气自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按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球、声音、妇人,拥妓女,弹琵琶,歌讴自随,数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烟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者,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梧。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宫,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傍,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也。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是岁四月某日也。距其生弘治戊申月日,得年五十有一。娶陆氏,蚤卒,无子。侧室某氏,生子男一人,原长。女三人,长适工部主事陆师道,其次皆许聘。予于先生,相知为深。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于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行状,又名状、述或行述,是传记散文中的一体,主要记述死者的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以及生平事迹等等。这一类的文章,往往多夸饰溢美之辞。
吴纯甫是作者熟悉的友人,二人相知甚深。作者为他写行状,态度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他的生而奇颖,善为文章,又写他的晚年对“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用心不能专一;既写他的意气自负,豪爽磊落,又写他耽于声色,歌讴自随,有富家子弟作风;既写他的奖掖后进,称扬后生,又写他自己累试不进,年老犹为诸生;既写他的厌恶世事,又写他的始终不放弃进士考试,以至最后死于进京考试的途中,等等。既写正面,亦及反面,既颂优点,亦显缺点,既肯定其才气文章博学多通,亦同情其屡试不爽不为世用,从而全面地、立体地记叙了吴纯甫的一生,把这个形象写得比较丰满、可信。
在写作上,作者精心选材,裁剪得当,所举事例既典型,又生动,颇能见出传主性格。如“豪爽不拘小节”,如施善“假贷不能偿者”,如“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等等,都十分生动传神。作者还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吴纯甫生商奇颖,少年有才,用少年进士方豪知县的始而自傲,“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及读吴纯甫书信,大为称赏,“引与游,甚欢”,并从此为吴远近扬名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写足了少年吴纯甫的才情横溢、雅可人意。再如写吴纯甫清廉自洁,“人莫敢以利功”,则用拟请他当家庭教师的县令“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来说明,吴纯甫的大义落落和县令的尴尬之态,均跃然纸上。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