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
松共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在写成的词句中,描写春天风光的句子正在被我剪裁修改。眼前忽然展现出一片溪水高山的画图。成群的鸥鸟自由自在地乘坐空船而去。从荒郊外跑回来的狗儿,欢蹦乱跳地迎着在田野里劳动的妇女回家去了。
松树和竹子交错丛生在一起,远远望去更加青翠茂盛,几乎堆叠在一起。它们托举着枝头残雪,仿佛要和几朵稀疏的梅花争妍。纷乱聒噪的乌鸦毕竟没有什么才华敏思,却不停地树枝上跳来跳去,时常把枝头那晶莹洁白的残雪踢踏下来。
此词显出清新玲拢的风采。首韵欲扬先抑,采用反衬法,写自己正在搜索枯肠,意欲把春风初起的感觉写如诗词而不可得,突然间,眼前出现了一片溪山,清新得如刚打开的溪山画。这就总摄全篇之魂,且为下文的写溪山之美作好了准备。“轻鸥”以下,一句一景,以抓摄的办法把眼前风景的动态和静态特征及神味,都展示了出来。鸥趁空船,犬迎野妇,同为动态画面,而一者自在,一者温馨。一“去”一“回”,景物在变化中相互补足,显示出画面所需要的稳定性。另外,这两句,对仗精工,选词讲究,能够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意趣。
下片起韵,转动为静,写松竹戴雪、疏梅自放的初春特有景象,写得颇有趣味和情韵。松竹梅本是所谓“岁寒三友”,它们经常出现于同一处,或被诗人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梅得竹映,气息愈清,精神愈秀,姿态愈美。此处本也应是如此构思。然而作者却别出心裁,以被雪水洗得青翠欲滴但是无花的松竹,来与开放得正香的梅枝竞美。作者以一“斗”字,写出了不服气的松竹联手举起残雪来与梅枝斗美的情态,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憨稚,人的情韵。这三句,把松竹的气概和情趣写到了极处。下韵则以一个可爱的细节作为反压,以乱鸦的煞风景没诗情——乱鸦的煞风景并不能取消这风景本身的诗情,来隐示松竹梅这场“较量”的“胜败”,从而把作者对他们这场“较量”的态度,不着痕迹地一收。收得若漫不经心,随意点染,但风景如生,诗情宛然。大作家观物,物中有人,物如其人,从来不“描死”风景。辛弃疾的风景词写得出色有生气,正在于其中渗透了作者的精神气息,使人不仅能从中看见作者的才华,还能看见他的情致。
这一幅优美的画图以溪山为中心,在春风荡漾中展开。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摄取大自然中他所需要的点滴景物,移置于画图之中。在这幅图画中,有轻鸥凫水,荒犬迎妇,几朵疏梅与松竹上的残雪争妍,纷乱的鸟鸦,在树上跳来跳去,踩蹬的残雪落地。这幅图画的特点是静物与动物相结合,色彩鲜明,疏密相间。这既是一首好的田园词,也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这是辛弃疾隐居带湖时的作品。词人隐居带湖,经常外出,或是观景,或是到远处的书堂读书。这回他到黄沙岭上的书堂去,经过这黄沙道,看见了生气勃勃的初春景象,不禁十分欣喜,马上把自己所见到的溪山人物风景摄取如词。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彰彰。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馀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盘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间,雕缕轩墀。石列笋虡,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馀始以是亭圜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
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
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
明晨大楼去,岗陇多屈伏。
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