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宋代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白话译文

不管是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还是啸吟山林的隐居生涯,都是一样的,都不过虚无的梦幻。人世间的荣辱得失,不要感到心惊。只需要在清静闲适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秋来饮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触处皆画境。

你该不会忘记,当年风雨之夜,我们窗前相聚;油灯之前,我们闲坐畅谈。如今,你要远去浮梁,这慢慢长途有谁伴你而行,好在还有一路的好风景:傍晚,山峦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双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莹的明镜。

词句注释

  1.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瑞鹤仙令”等。此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2. 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浮梁:县名,宋属饶州。《浮梁县志·官司志》:“辛次膺字企李,莱州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靖康初,奉亲来知浮梁,遂留居溪东之南城最高山下。”
  3. 钟鼎: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人家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华。山林:指隐居乡野。
  4. 宠辱休惊:宠辱不惊。《老子》:“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5. 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6. “记取”二句:记住兄弟相见对床夜话时欢乐难忘的情景。《王直方诗话》:“东坡喜韦苏州‘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故在郑别子由云:‘寒灯对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在东府者有云:‘对床空悠悠,夜雨今萧瑟。’……又云:‘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此其兄弟所赋也。”
  7. “问谁”句:祝愿之语。
  8. “晓山”二句:语出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作品赏析

此词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族弟的劝解,希望族弟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不过如同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坎儿,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本是送别,却来了这么一番议论,似乎有些离题。其实,这正是这首词的特别之处。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作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男儿的送别,有从容有豪爽,有豁达有寄托。

下阕写送别,均为虚写。其一,没有记写送别的场面,反而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画面:“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志同者相聚,满心欢喜,知音者畅谈,在无拘无束的温馨中含有几多的惬意自在。其二,用一设问,想象朋友离别之后的情景:“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秀美的山水陪伴着族弟,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更为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词人的美好祝愿:前程美好,就像这陪伴着的秀美山水。

辛弃疾当时退居田园,有较多时间观察农村的美景,体验家居的闲适乐趣,因此此词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词的内容与《临江仙》六十字体流丽谐婉、舒缓和畅的体式特征相一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创作背景

《临江仙·再用前韵送祐之弟归浮梁》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之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期。在罢归赋闲的日子里,可以排遣壮怀愁绪的,只有饮酒、赋词诸项。此时他送族弟辛祐之归浮梁,为赋别情而作此词。

名家点评

  • 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这首送别族弟辛祐之的词,笔端流溢一片宽厚慈爱的真情。今日读之,其心肠形态语气,如在目前!词的上片,以长兄饱经沧桑的身世体验,嘱咐兄弟要做到宠辱不惊,闲适度日,以保持身体心理的平安康健。词的下片,写兄弟相逢亲情交融的留恋并祝祐之一路顺风。

猜你喜欢

猛虎行

唐代 • 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赠宣州元处士

唐代 • 杜牧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卖花声·悟世

元代 • 乔吉

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清灯竹篱茅舍。

登崖州城作

唐代 •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醉中出西门偶书

宋代 • 陆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辛弃疾
简介描述: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