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话译文

问问江潮与海水:什么像郎君的心意,什么又像我的心意?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他的时候才发现海水不够深。

词句注释

  1.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
  2. 借问:请问的意思。
  3. 何似:多么相似。君情:指男方的感情。妾:古代女子自称。
  4. 相恨:偏义复词,即恨。此句化用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意。

作品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首二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劈空发问,以水喻情,以江潮与海水为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比深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

前二句设问,“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用江潮有规律地涨落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这在唐代大概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与白居易同时代而略早的李益就有一首《江南曲》,其中末二句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个商人妻子在丈夫历久不归,自己望穿秋水后说的气话,意思是责备丈夫不如撑船的“弄潮儿”守信用。白居易的这首词虽然也用了这个比喻,但由于又引进了海水为喻,意境则比李益的那首开阔得多。

这首词的前二句用“江潮”比喻“君情”,用“海水”比喻“妾心”,下语“何似”明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两个比喻的赞同。特别是这二句之中把自己的感情比喻为无边的大海,就深度而言,这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词如果照这样写下去,必然会有一番对“君情”与“妾心”的正面描绘。但词人的构思特别巧妙,不同一般。他的写法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三、四两句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抒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三句照应“江潮”与“君情”。这个比喻本来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一般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常常滚动的江潮不就正如长久在外奔走的丈夫吗?但在这里,诗人撇开常理,偏偏说“不如”,这则是从潮水有规律地涨落,是从守信用上着眼的,词中用一“恨”字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但自古女子是多情的。如果说第三句对丈夫的指责尚符合常理的话,那么第四句则有些出于人的意料之外了。在第四句里,读者可看到一个多情的女子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一往情深。本来,前面已经说到这个女子将自己的感情比喻为大海,这就已经是有些夸张了,但在第四句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字,说的是海水若与自己的思念相比,则大大地不如。丈夫不如“潮有信”也好,海水不如自己感情之深也好,这都是抑,这抑是为了扬,是为了极言自己感情之深。所以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词作的巧妙构思还得力于三、四两句的对偶句式的运用。因为汉字的一字一音给诗词带来了句式对偶的便利,而对偶用得恰当不光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内容更充分地得到表达。三、四句中的“相恨”、“相思”相当准确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既恨且爱的复杂的心理,而“潮有信”,“海非深”的对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有用心,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而主要的还在于她对丈夫的深情。

总之,这首词全篇运用比喻来写,整个比喻浅显易懂而构思又不落窠臼。全词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唐代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年-835年)至开成(唐文宗年号,836年-840年)年间,作者在此期间常常以诗词来描绘爱情的忠贞,此词即在此背景下题作。

名家点评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王维研究会原会长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相恨”二句与此意近。借物见意,为情至之语。潮信与信约,海水与相思,皆无内在联系。作者却借水生波,以“荒唐之想”“无理之事”,写出伤离恨别之深怨,堪称“无理而妙”,“愈不通愈妙”。

猜你喜欢

清平调词三首

唐代 •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有所思

南北朝 • 沈约

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

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芽。

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

流泪对汉使,因书寄狭斜。

山中问答

唐代 •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过苏州

宋代 •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游琅琊山记

明代 • 宋濂

洪武八年十有一月壬子,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

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进启曰:“臣闻琅琊山在州西南十里,晋元帝潜龙之地。帝尝封琅琊王,山因以名。颇闻秀丽伟拔,为淮东奇观,愿一游焉而未能也。敢请。”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秦王府则林伯恭,晋王府则朱伯贤,楚王府则朱伯清,靖王府则赵伯友。遂自驿西南出。

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唐梁载言《十道志》又云:“丰亭山。山上有汉高祖祠,又有饮马池。世俗妄传汉高祖曾饮马于此。”国朝以山麓为畜养之场,别凿池饮马,仍揭以旧名。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至山椒,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东南有柏子潭。潭在深谷底,延袤亩余,色正深黑。即欧阳公赛龙处,上有五龙祠。皇上初龙飞,屯兵于滁,会旱暵,亲挟雕弓,注矢于潭者三,约三日雨,如期果大雨。及御宝历,为作栏楯护潭,且新其庙。庙侧有时若亭。濂坐亭上,问潭侧双燕洞及其南白鸽洞,以肆穷览,人无知者,乃止。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淳熙中郡守张商卿等题名尚存。

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伙,兵后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其步若飞。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其谓回马岭者,建炎寇盗充斥,郡守向子伋因山为寨,植东、西二门,西曰太平,东乃回马也。岭之东有醴泉,又其东南有栲栳山,山之南有桃花洞;又南有丫头山,山之下有熙阳洞,皆未暇往。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

宋熙宁初,僧崇定获佛舍利六百,垒石为四十九塔于道隅,累累如贯珠。塔虽废,幸有遗址可凭,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盖峰回路转,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唐大历中刺史李幼卿与僧法深同建此院,即张文定公方平写《二生经》处。

山门外有观音泉,入院皆瓦砾之区,惟新构屋三楹,间中施佛像。僧绍宁出,速坐方定,龙兴院僧德学同太子赞善孟益、秦王伴读赵鐄、吴王伴读王骥、楚王伴读陈子晟闻濂入山,咸来会。晟曰:“太子正字桂彦良憩六一泉上,亦足弱不能进,恐随二客归矣。”

宁具饭饭客。饭已,学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陷石为一方,勒镌其中,自皇祐、淳熙、乾道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泉之南有白龙泉,祷雨多验。重行堂下有明月溪,稍南有吴道子画观音及须菩提像刻石壁上,傍镌淮东部使者八八舜臣《琅琊山记》颇不合文体,为之破颜一笑。又稍南,有华严池。由明月溪而上,入归云洞,访千佛塔遗址。过石屏路,俯窥大历井,井亦幼卿所凿。沿山腰陟摩陀岭,远望大江如练,钟阜若小青螺,在游气冥茫中。岭下有琅琊洞。洞广两室,中有一穴,深不可测。名人题识无异庶子泉。惧日夕,复不暇往焉。

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而日观、望月为尤胜。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深憳。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然公以道德师表一世,故人乐诵其文。不然,文虽工未必能久传也。

传不传亦不足深论,独念当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非惟濂等获沾化育生成之恩,而山中一泉一石亦免震惊之患。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因取《醉翁亭记》中语“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字为韵,各赋一诗,授主僧绍广刻诸山石云。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