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唐代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话译文

问问江潮与海水:什么像郎君的心意,什么又像我的心意?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他的时候才发现海水不够深。

词句注释

  1.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
  2. 借问:请问的意思。
  3. 何似:多么相似。君情:指男方的感情。妾:古代女子自称。
  4. 相恨:偏义复词,即恨。此句化用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意。

作品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首二句“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劈空发问,以水喻情,以江潮与海水为喻,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比深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

前二句设问,“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用江潮有规律地涨落来比喻爱情的忠贞,这在唐代大概是人们通行的说法。与白居易同时代而略早的李益就有一首《江南曲》,其中末二句说“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是一个商人妻子在丈夫历久不归,自己望穿秋水后说的气话,意思是责备丈夫不如撑船的“弄潮儿”守信用。白居易的这首词虽然也用了这个比喻,但由于又引进了海水为喻,意境则比李益的那首开阔得多。

这首词的前二句用“江潮”比喻“君情”,用“海水”比喻“妾心”,下语“何似”明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这两个比喻的赞同。特别是这二句之中把自己的感情比喻为无边的大海,就深度而言,这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词如果照这样写下去,必然会有一番对“君情”与“妾心”的正面描绘。但词人的构思特别巧妙,不同一般。他的写法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三、四两句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抒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第三句照应“江潮”与“君情”。这个比喻本来是比较恰当的,因为一般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那么常常滚动的江潮不就正如长久在外奔走的丈夫吗?但在这里,诗人撇开常理,偏偏说“不如”,这则是从潮水有规律地涨落,是从守信用上着眼的,词中用一“恨”字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但自古女子是多情的。如果说第三句对丈夫的指责尚符合常理的话,那么第四句则有些出于人的意料之外了。在第四句里,读者可看到一个多情的女子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一往情深。本来,前面已经说到这个女子将自己的感情比喻为大海,这就已经是有些夸张了,但在第四句里,作者用了一个“非”字,说的是海水若与自己的思念相比,则大大地不如。丈夫不如“潮有信”也好,海水不如自己感情之深也好,这都是抑,这抑是为了扬,是为了极言自己感情之深。所以最后一句就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词作的巧妙构思还得力于三、四两句的对偶句式的运用。因为汉字的一字一音给诗词带来了句式对偶的便利,而对偶用得恰当不光在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还可以帮助内容更充分地得到表达。三、四句中的“相恨”、“相思”相当准确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既恨且爱的复杂的心理,而“潮有信”,“海非深”的对偶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有用心,因为诗人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不满,而主要的还在于她对丈夫的深情。

总之,这首词全篇运用比喻来写,整个比喻浅显易懂而构思又不落窠臼。全词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称民间词与文人词结合的典范。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唐代大和(唐文宗李昂年号,827年-835年)至开成(唐文宗年号,836年-840年)年间,作者在此期间常常以诗词来描绘爱情的忠贞,此词即在此背景下题作。

名家点评

  •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王维研究会原会长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相恨”二句与此意近。借物见意,为情至之语。潮信与信约,海水与相思,皆无内在联系。作者却借水生波,以“荒唐之想”“无理之事”,写出伤离恨别之深怨,堪称“无理而妙”,“愈不通愈妙”。

猜你喜欢

书项王庙壁

明代 • 王象春

三章既沛秦川雨,入关又纵阿房炬,汉王真龙项王虎。

玉玦三提王不语,鼎上杯羹弃翁姥,项王真龙汉王鼠。

垓下美人泣楚歌,定陶美人泣楚舞,真龙亦鼠虎亦鼠。

乌江亭

宋代 •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遍九陌、相将游冶。骤香尘、宝鞍骄马。

瑞鹧鸪·双银杏

宋代 • 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