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万里长空飘卷着如玉般的雪花,水中的小洲积雪洁白如银。
南去的大雁早巳不见踪迹,黄昏时层叠的山崖同早晨一样光明。
渔翁感到了寒冷想要归去,但回巴陵的道路已分辨不清。
因为渔翁乏困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处闪出一点蓑衣背影。
这首《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中之景,独立成章。
首联在大处落笔,小处着眼,气度不凡,渲染天上地下万里雪飘之景,“长空”与“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由上往下,有动有静地进行描写,在总体性的渲染中,以“卷玉花”三字做细处特写。诗人用“卷”字尤其生动地表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
颔联是说天寒地冻,不再有大雁掠过的身影。雪花飘洒,银装素裹的千峰万崖,到了傍晚却因白雪反而映如天明。诗人这两句继续大手笔地描摹江天暮雪的不凡气度。写“千崖”,足见视野之广,心胸之阔。诗人抓住了“暮雪”所特有的那种光照色调,写出了雪光映射,暮时变晓的半幽半明。
颈联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孤舟渔翁,以他来点活全幅画面。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
尾联用笔轻轻一点, 意境全出,“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
这首诗描写乘船行于江中,傍晚遇到雪时的情景。以五言写来既玲珑剔透,又气势磅礴。诗人在大与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上独具匠心。这一幅江天暮雪图中,不仅有“长空卷玉花”,也有皓洁一片的白汀洲,既浏览千山万崖的暮雪晓色,又点缀“孤舟蓑笠翁”的晚归迷途。有阔如江天,更有小若蓑舟。诗人以“长空”起笔,以“云深”收思。看雪花飞卷,想蓑翁飘远。着墨不多而情韵悠长,实取柳宗元《江雪》之境界,并添李白“长江天际流”之气魄,堪称冬景雪情诗作之最。
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寓足了清逸神妙的韵致。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诗人出使安南途经湖南橘子洲时看到眼前的景象,是为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逐写下此诗。

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衢尘欲暮,逐香车。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设官之制,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那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邢州,明年夏五月莅任,实司那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
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守土臣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足为乐。而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禹贡》衡津、大陆,并其境内。太史公称”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余夙欲览观其山川之美,而日闭门不出,则乐天所得以养志忘名者,余亦无以有之。然独爱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则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虽徽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误。顾街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因诵其语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