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万里长空飘卷着如玉般的雪花,水中的小洲积雪洁白如银。
南去的大雁早巳不见踪迹,黄昏时层叠的山崖同早晨一样光明。
渔翁感到了寒冷想要归去,但回巴陵的道路已分辨不清。
因为渔翁乏困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处闪出一点蓑衣背影。
这首《江天暮雪》为《潇湘八景》中之景,独立成章。
首联在大处落笔,小处着眼,气度不凡,渲染天上地下万里雪飘之景,“长空”与“汀洲”分别扣住诗题中“天”“江”二字,由上往下,有动有静地进行描写,在总体性的渲染中,以“卷玉花”三字做细处特写。诗人用“卷”字尤其生动地表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
颔联是说天寒地冻,不再有大雁掠过的身影。雪花飘洒,银装素裹的千峰万崖,到了傍晚却因白雪反而映如天明。诗人这两句继续大手笔地描摹江天暮雪的不凡气度。写“千崖”,足见视野之广,心胸之阔。诗人抓住了“暮雪”所特有的那种光照色调,写出了雪光映射,暮时变晓的半幽半明。
颈联将笔触由江天雪景转到孤舟渔翁,以他来点活全幅画面。天气寒冷,渔翁欲归,但大雪蔽江,竟一时难辨归路,于是,渔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远,渐隐于暮雪之中。
尾联用笔轻轻一点, 意境全出,“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
这首诗描写乘船行于江中,傍晚遇到雪时的情景。以五言写来既玲珑剔透,又气势磅礴。诗人在大与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上独具匠心。这一幅江天暮雪图中,不仅有“长空卷玉花”,也有皓洁一片的白汀洲,既浏览千山万崖的暮雪晓色,又点缀“孤舟蓑笠翁”的晚归迷途。有阔如江天,更有小若蓑舟。诗人以“长空”起笔,以“云深”收思。看雪花飞卷,想蓑翁飘远。着墨不多而情韵悠长,实取柳宗元《江雪》之境界,并添李白“长江天际流”之气魄,堪称冬景雪情诗作之最。
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远,于浩浩苍茫中寓足了清逸神妙的韵致。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诗人出使安南途经湖南橘子洲时看到眼前的景象,是为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逐写下此诗。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
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一树亭亭花乍吐,除却天然,欲赠浑无语。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
“心则通矣,人于手则窒,手则合矣,反于神则离。无所取于其前,无所识于其后。达之于不可迕,无度而有度。天机阖辟,而吾不知其故。”禹卿之论书如是,吾闻而善之。禹卿之言又曰:“书之艺自东晋王羲之,至今且千余载,其中可数者,或数十年一人,或数百年一人。自明董尚书其昌死,今无人焉。非无为书者也,勤于力者不能知,精于知者不能至也。”
禹卿作堂于所居之北,将为之名。一日,得尚书书“快雨堂”旧匾,喜甚,乃悬之堂内,而遗得丧,忘寒异,穷昼夜,为书自娱于其间。或誉之,或笑之,禹卿不屑也。今夫鸟鷇而食,成翼而飞,无所于劝,其天与之耶?虽然,俟其时而后化。今禹卿之于尚书,其书殆已至乎?其尚有俟乎?吾不知也。为之记,以待世有识者论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