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宋代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

白话译文

天色已暮,登临古城,放眼望去,原野上杂草蔓长,风物萧条,破败萧索。

带有寒意的炊烟在飞鸦所到之处,那稍远的京口,明明灭灭,一抹萧瑟的秋色在雁群到过的更远的历阳,隐隐若现。

长江边上飒飒的落叶,疑为下雨,江浦色暗而风大,怕是潮汛要来。

频频极目远眺故乡,而终因为长江南北路途遥远而不可见。

词句注释

  1. 上官伟长:名良史,号阆峰山人。
  2. 芜(wú)城:扬州的别称。
  3. 平芜:杂草蔓生的原野。
  4. 堞(dié):城上的矮墙。
  5. 黯(àn):黯然忧伤的心情。
  6. 京口:今江苏镇江。
  7. 历阳,今安徽和县。
  8. 疑雨:江边树叶坠地,发出如下雨般沙沙声。
  9. 浦(pǔ):通大河的小河。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刻画了古城周围的一片萧条景色。“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扬州地处平原,郊野一望无际,深秋季节,草木凋零,给人以荒芜的感觉。这里的堞代指整个城墙。在广漠的荒原之中,古老的城墙孤零零地矗立着,加上夜幕悄悄降临,这一切都显出一种冷落萧索的气氛。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的“归思”。作客异地,登临凭眺,本来就容易激发乡情,何况眼前呈现的又是这样凄清的景物,令人黯然销魂。开篇这一联给全诗定下基调。

中间两联写登临所见,一远一近。“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镇江在扬州的对岸,隔江相望,而历阳距离更远。从扬州城上眺望出去,京口一代的袅娜炊烟尚明灭可睹,而历阳那边的风物更加遥不可辨,只剩下一抹秋色。这一联都是写的远景,其中仍有稍近或更远之分,用“鸦外”和“雁边”暗示区别,写得很有层次。在这之后,诗人的目光收回来,注视于近处的江面。深秋的江水色调清冷,片片落叶坠入水中,溅起水珠,有如雨点。由于天色渐晚,江面水口风力增大,预示着涨潮的时刻就要到来。这一联写景中结合人的感受,体物工细入微,常为后人称引。而“清江木落”、“暗浦风多的境界”的境界,跟上一联的几缕青烟、一抹秋色,远近相映,浓淡互衬,合组成一幅江天惨淡的水墨图,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愁思。

尾联诗人写归思乡情。“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诗人此时频频极目远望,故乡遥隔千山万水,渺不可见,只有慢慢长道,贯通江南江北,向着天边延伸而去。面对此情此景,又怎能不叫人感慨万端,惆怅不已。篇末明点“惆怅”,妙在不说破惆怅的根由,把一片乡情隐没于“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就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此诗是和答乡里亲朋之作,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从思想感情上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所以诗中不必再叙交谊,而交谊即在其中。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不炫弄才学,不雕琢文词,有别于一般的宋人诗作,可以看出诗人倾心于唐诗的趣尚。而已经衰飒,作风清迥刻削,仍缺少盛唐诗歌的浑厚气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在宋理宗端平年间诗人漫游吴越之时。上官伟长是严羽的同乡好友,这次他们异地相逢,同登扬州古城晚眺,各有题咏。上官的原作已失传,现只存这首和诗。

名家点评

  • 明朝文学家李东阳《麓堂诗话》:三、四句,真唐句也。

猜你喜欢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 • 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江上看山

宋代 • 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

宋代 • 晏几道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双调】蟾宫曲·咏西湖

元代 • 奥敦周卿

(一)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二)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野池

唐代 • 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严羽
简介描述:

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中国南宋诗论家、诗人,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三严”,又与严肃、严参等八人,均有诗名,号“九严”。

严羽生活在南宋末年,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危之际,仍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颇多不满之词,如《北伐行》《四方行》《有感六首》等。戴复古说其“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严羽的七言歌行仿效李白,五律除学李外,还学杜甫、韦应物,但倾向为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

严羽在诗歌理论上,著有《沧浪诗话》,创作成就远逊于理论贡献,历来诗论家多指出这两方面的差距。该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等5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禅悟”理论。他以汉魏盛唐诗歌为最高楷模,认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为诗艺追求的标准。严羽的诗论上承晚唐司空图,下启明清的“神韵”、“性灵”派,对诗坛有较大的影响。

严羽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