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闻杜鹃

宋代洪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处归,何用多言伤我情!

白话译文

二月里在山中就听到了杜鹃的悲啼,各种花草争芳斗艳的光景已经停歇。

没等到暖风吹拂绿树早已繁茂成阴,何用小小的杜鹃声声哀鸣枉自啼血。

北窗下移灯四面张望时间已近三更,又听见南山高林中不时传来鹃啼声。

你叫着“不如归去”其实你也无处可归,何苦声声催归以至引起我伤感动情!

词句注释

  1. 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布谷、子规、鸠、获谷,《荆楚岁时记》载:“杜鹃初鸣,先闻者主别离。”相传这种鸟到农历三月开始啼叫,昼夜不停,直到嘴里流出血来方才停止。
  2. 消歇:休止,消失。
  3. 熏风:和暖的风,即春风。借指初夏。
  4. 区区:辛苦的意思。

作品赏析

洪炎作此诗时流落异乡,初闻鹃鸣,自不免增添几许别恨离愁。何况时犹早春二月,而鹃啼声声却预示着百草争芳的季节即将过去,正如屈原《离骚》所咏:“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所以诗人倍感凄怆。因而忧国愤时之念,混合着怀乡思家之情,便一时并集心头。诗人不禁为芳景的消歇而叹惋了。

南国山区,原不待熏风吹拂,即已遍地绿阴;这本不足奇。但对特别敏感的诗人来说,却处处觉得怪异。连小小杜鹃的流血悲啼,也只不过使诗人感到徒然多事罢了。这样,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使得审美客体都染上一层忧郁的色彩。也就是说,由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大自然被人化了。

“北窗”点明地点;“三更”点出时间。当更深夜静,诗人在北窗下,朝着远在北面的家乡,自难免勾起不绝如缕的思念。他禁不住“移灯”向四周察看,好象要找回什么似的。却偏在这个时候,南山高林里不时传来一两声啼。晚唐诗人崔涂曾经写过:“故山望断不知处,鹈隔花时一声”(《湘中谣》)。近人俞陛云评此二句说:“隔花鹈,催换芳年,益复动人归思”(《诗境浅说》)。那时洪炎正身当此种境地,正好勾起他那令人肠断的乡思。唐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洪炎却想:如今金兵南侵楚,归路阻塞,杜鹃声声催归,它自己又何处归去呢(民间传说杜鹃产自西蜀),又何必多言使我徒然伤感。如果说,唐无名氏《杂诗》写的是由物及己(由物候的变化引起诗人的伤感)。那么,洪炎则更进一层写出了由己及物(把诗人的感受物化)。这种奇中出奇、以故为新的写法,正是宋代江西派诗人自诩为“夺胎换骨”的奥妙所在。

综观全诗,所用字句都很寻常。但读者能从寻常的字句中隐隐觉出一股韵味。尽管诗里用了一些典故和化用了前人不少诗句,但从字面上却一时不易察觉。欣赏者只有多读书,才能更多地品尝出这类作品中所含蕴的深意。从这方面看,纪昀说洪炎诗酷似其舅黄庭坚,也不无道理。但王士禛评《西渡集》云:“其诗局促,去豫章殊远”,认为洪炎诗题材狭窄,远比不上黄庭坚诗的挥洒自如。像这首诗,自始至终局限在鹃声所触起的乡思之中,而缺乏神游物外、大开大阖的气魄。阙名者所著《洪炎小传》谓炎诗“潇洒落拓,绝无羁愁凄苦之况”,看来并不尽然相反地,洪炎此诗妙就妙在融思考于形象之中,能紧扣鹃声着笔,而抒写出“羁愁凄苦之况”。这正是宋诗擅长夹叙夹议而不同于唐诗力求“意境莹澈”的表现。

此诗为古体,但多用律句或拗句。前半押仄声韵,后半转用平声韵。给人一种拗中见平的美感。

创作背景

钱钟书《宋诗选注》谓此诗“是金兵侵宋,炎逃难时所作”。据阙名者所著《洪炎小传》云:“靖康初,炎家洪城(今江西南昌)”。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洪州,至次年四月退出。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洪炎避居金溪。此诗应即写于此时此地。

名家点评

  • 现代作家钱钟书:“唐无名氏诗:‘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洪炎的写法又进了一层”(《宋诗选注》)
  •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有富:“宋代有不少诗词,都借杜鹃的叫声来表现国破家亡后无家可归的痛苦感受。洪炎的这首诗,是其中写得特别悲伤的一首诗中不但感叹自己无家可归,而且借古代传说中的蜀王杜宇失去帝位变成杜鹃而哀鸣的故事,对靖康事变中徽、钦二宗被金兵俘虏北去,表示了极大的哀痛。正由于诗中融入了如此丰富的时代内容,所以显得沉郁深厚,感人至深。”(《宋诗精华》)

猜你喜欢

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 •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宋代 • 苏轼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求自试表

魏晋 • 曹植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陵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害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不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免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於邑而窃自痛者也。夫临博而企竦,闻乐而窃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敷浅原见桃花

宋代 •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蝶恋花·秋思

宋代 •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轣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洪炎
简介描述:

洪炎(1067年—1133年),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1094年进士,累官谷城县令、郢州守、著作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晚年以徽猷阁待制提举台州崇道观,著有《西渡集》、《尘外记》、《侍儿小名录》等,汇编黄庭坚《豫章先生集》。

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

洪炎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