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野花芳草

唐代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白话译文

野花和香草,寂寞地生长在这关山路旁。柳树吐出金黄的丝条,黄莺儿那么早就在歌唱。我满怀惆怅,在香闺里暗自虚度时光。

我多么悔恨,解下罗带与你结成同心。如今独自靠着朱栏,思念多么深沉。睡梦中醒来,一弯斜月照着半个空床。小窗吹来的风,触动琴弦哀鸣作响。

词句注释

  1. 寂寞:清寂,寂静。
  2. 关山道:形容艰难坎坷的山路。
  3. 惆怅:失意,懊恼。
  4.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5. 暗老: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人已衰老。
  6. 结同心:用锦带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称“同心结”。
  7. 朱栏:朱红色的栏杆。
  8. 风触鸣琴:风触动琴而使之鸣。“鸣”,使动用法。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伤春怀人之作,写思妇伤情。它代指思妇立言,而不同于常见的韦庄自我抒发情性之作。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这是思妇想象丈夫在远行的路上,虽有野花芳草,但毕竟寂寞荒凉,形单影只,不堪凄楚。接着写近处的风景:“柳吐金丝莺语早”,这是早春时节,柳枝柳叶还没有一片碧绿,而是黄中透绿,所以词人写“柳吐金丝”,让人眼前一亮,再加上报春的莺语,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给以强烈渲染。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思妇的悠悠愁思:“惆怅香闺暗老。”令人觉得黯然销魂。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这里写的是思妇心理活动,文字的表面是思妇悔恨不该和丈夫用罗(锦)带打那个同心结,其实是爱之切,恨之切。所以思妇独自倚着闺阁的朱栏无限深情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深情的思念萦绕在思妇的头脑中,让思妇不能安然入眠,只要有一点轻微的动静,就把思妇从梦中惊醒。“小窗风触鸣琴” ,连声响细微的轻风拂琴鸣都让思妇不能睡稳。思妇被惊醒后看到的是“半床斜月” ,一片凄凉清冷,不禁让人触景生情,这也正应了李清照的那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结构比较特殊,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写思妇凭栏思深:上片直到下片头两句,是所思的具体内容。野花盛开,芳草萋萋,柳吐金丝,莺声不断,是写暮春之景,以时暮衬托出“香闺暗老”,而况关山道上,消息全无,使人惆怅,憔悴苍老,产生了“悔结同心”的轻怨。第二层是由思深而成梦,梦后而伤情。梦境略去了,梦后也只是用“斜月”、“风触鸣琴”这一富有寓意的图画表现的,有声有色,耐人咀嚼。

此词通篇不假雕饰,全用白描,于浅直中见深切,于此很可以看到韦庄词的基本特色。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力强盛,经济高度发展繁荣,战争频繁,而且水陆交通也比较发达,南来北往游历谋生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大量夫妻分离别居,而闺情词正是以常年与丈夫分离的思妇的离愁别恨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而言,造成夫妻分离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的频繁。唐朝立国三百年间,战争持续不断,常年有大批青壮年战守在边塞。这样征人久戍不归,夫妻长期分离不能团聚,便成为一个普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反映征妇情感的闺情词是唐代长期边塞战争的产物,在闺情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明唐汝询说:“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二是商业的发达。唐代疆域辽阔,水陆交通畅达,商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达状态。唐代商人为了谋取高利,常年奔波在外,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商妇这一新的文学形象。三是求仕宦游的追求。唐代文人对个人前途抱有很大的信心,对参与社会的政治与文化活动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因此,许多人走上了漫长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读书、漫游、求仕之路,妻子则独守空闺,忍受相思别离之苦。

尤其是晚唐时期随着国势衰微,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有许多文人再次把目光投向闺情宫怨题材,通过表现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求来实现个人心灵的抚慰。

此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名家评论

  •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坡老咏琴,已脱风幡之案;“风触鸣琴”是风是琴,须更转一解。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前阕说远,后阕说近。
  •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二四:起笔冷,清绝孤绝。
  • 近·俞陛云《五代词选释》:此录其次章也。其首章云“故国音书隔”,又云“驻马西望销魂”,知此章亦思唐之意。其言悔结同心,倚阑深思者,身仕霸朝,欲退不可,徒费深思,迨梦觉而风琴触绪,斜月在窗,写来悲楚欲绝。
  • 近·李冰若《栩庄漫记》:昔爱玉溪生“三更三点万家眠,露结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绮窗弦”一诗,以为清婉超绝。韦相此词以“惆怅香闺暗老”为骨,亦盛年自惜之意,而以“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为点醒,其声情绵邈,设色隽美,抑又过之。

猜你喜欢

感皇恩·一个小园儿

宋代 • 朱敦儒

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花竹随宜旋装缀。槿篱茅舍,便有山家风味。等闲池上饮,林间醉。

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称心如意,剩活人间几岁。洞天谁道在、尘寰外。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庐山瀑布

唐代 •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韦庄
简介描述: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玄宗时宰相韦见素之后。中国唐末五代诗人、词人,五代时期前蜀宰相。

韦庄出生时家道衰落已久,其父韦韫早亡,在“少孤贫”的环境中成长。广明元年(880年),韦庄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三年间(882年-883年),逃往洛阳。乾宁元年(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六十。乾宁四年(897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洵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多次上书献策。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应聘为西蜀掌书记。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建立蜀国。他深受器重,授左散骑常侍,后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官至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成三年(910年),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75岁。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对唐代诗人及其创作相当关注,形成了一定的文学观念。韦庄的诗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其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在中国古代叙事诗写作上具有标志意义。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作品有《菩萨蛮》《浣溪沙》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