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五代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白话译文

江上浪花重重叠叠,仿佛有意卷起千里雪;江畔桃李花开红艳艳、白灼灼,一片列队而来的春色。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像我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词句注释

  1.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2.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3. 有意:一作“有情”。
  4. 千里:一作“千重”。
  5. 桃花:一作“桃李”。
  6.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7.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轮”,一作“鳞”。
  8. 快活:一作“世上”。
  9.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作品赏析

此词开篇二句选取了两个场景表现渔父的逍遥生活:一是江上,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另一个是岸上,桃花正竞相怒放。这两句既是景语,是对渔父行船的生动特写,同时又是情语,用“桃李无言”对“浪花有意”,不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谚语的喻意,而只是将景物拟人化,形成佳对,从而衬托渔父,虽未直接写到渔父,但已从侧面描绘出渔父的形象。其中,前句写千里浪花如雪,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却说“浪花有意”,好像层层叠叠的浪花有意卷起雪浪来使渔父身心愉悦,衬托出渔父快乐的心情,尤显生动。后句笔锋一转,写春天桃李芳菲,色泽交融。“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全词语淡情疏,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名家点评

  • 山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王晓枫:前两句对仗工整,写春水秀美,春光明媚,桃李花开,一派绚烂的景色。(《李煜集》)

猜你喜欢

满江红·忧喜相寻

宋代 • 苏轼

董毅夫名钺,自梓漕得罪,罢官东川,归鄱阳,过东坡于齐安。怪其丰暇自得,余问之。曰:“吾再娶柳氏,三日而去官。吾固不戚戚,而优柳氏不能忘怀于进退也。已而欣然,同忧共若处富贵,吾是以益安焉。”命其侍儿歌其所作《满江红》。嗟叹之不足,乃次其韵。

忧喜相寻,风雨过、一江春绿。巫峡梦、至今空有,乱山屏簇。何似伯鸾携德耀,箪瓢未足清欢足。渐粲然、光彩照阶庭,生兰玉。

幽梦里,传心曲。肠断处,凭他续。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君不见周南歌汉广,天教夫子休乔木。便相将、左手抱琴书,云间宿。

【双调】蟾宫曲·咏西湖

元代 • 奥敦周卿

(一)

西山雨退云收,缥缈楼台,隐隐汀洲。湖水湖烟,画船款棹,妙舞轻讴。野猿搦丹青画手,沙鸥看皓齿明眸。阆苑神州,谢安曾游。更比东山,倒大风流。

(二)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感怀

宋代 • 李清照

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平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蔡明远帖

唐代 • 颜真卿

蔡明远,鄱阳人。真卿昔刺饶州,即尝趋事。及来江右,无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缘受替归北,中止金陵,阖门百口,几至糊口。明远与夏镇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连舸而来,不愆晷刻,竟达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复。江路悠缅,风涛浩然,行李之间,深宜尚慎。不宣。真卿报。

答客诮

近现代 • 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李煜
简介描述: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在这一时期,外有北宋虎视眈眈,内则财政开支紧张。他虽然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李煜由此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词与李璟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