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今日不能允许我的存在,明日岂能允许您存在呢?一旦圣明天子换个地方奖酬功勋,大王也不过是大梁城一介平民而已。
李煜的这封信,今天已不能见到全文,只留下陆游《南唐书》所引的残文。就通常事理而言,分析利害关系而劝钱俶退兵应当是信的主旨。虽然今天已不能知道李煜信的全文,但由这两句话可以知道,此时的李煜,绝望而悲愤。他以“大梁一布衣”的前景反讽钱俶不要逼人太急,因为“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而“大梁一布衣”不是简单的形容,而是用刘鋹之语。《宋史》卷三记载,南汉灭,国主刘鋹入宋。刘鋹在国,常置耽于酒以毒臣属。当宋太祖赐酒之时,刘鋹疑有毒,捧杯泣曰:“臣罪在不赦,陛下既待臣以不死,愿为大梁布衣,观太平之盛,未敢饮此酒。”李煜以南汉国主入宋之后那种苟活的屈辱,乞怜的羞耻,来警告钱俶:国灭家亡,被俘入宋,土地被人作为封赏,自己一命难保,想在大梁城中作布衣也未必容易。看今日的刘鋹,就知道明日我的境况。可是这种结局,你以为你自己能躲得过吗?李煜虽是以利害在警告钱俶,却语含愤怒,不无挖苦之意。
由此看来,这封信没有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以耐心的劝说去打动钱俶,反而嘲讽挖苦,作出一种困兽犹斗、拼死一搏的姿态。这样,李煜的信没有能说动本来就畏惧宋朝的钱俶,也许还激怒了钱俶,于是钱俶将信上交了宋太祖。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采取使气而言、但求痛快的言说方式,虽然没有收到政治外交的效果,倒是看出平日柔婉的李煜其实还有一种任性的脾气。因此,赵匡胤恼怒李煜“倔强不朝”,欧阳修说由书法看李煜,“可不谓之倔强丈夫哉”(《书录》卷中),都以“倔强”为形容,证之以这封残存的信,可以说表现了李煜性格的另一面。
赵匡胤在取得后周政权之后,为实现其统一天下的计划而有先南后北的战略,即先平定南方的割据势力,然后再对付北方。至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后蜀、荆南、南汉都巳先后平定,其疆土划入了宋朝版图,长江以南自唐末以来所建立的政权,就只剩下南唐与吴越二国。而这二国,吴越与中原政权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听命殷勤,入宋后侍奉更加恭敬小心。南唐虽然也依附于宋朝,也献纳丰厚,但是李煜“虽外恭顺,而内实缮甲为战备”(《东都事略》卷二三),对宋朝存有深深的戒备之心,加之南唐的地势远比在杭浙沿海的吴越重要,宋太祖当然是先取南唐。这样,不仅可以收得南唐之地,可以借此威慑吴越,而且还可以在战争中利用吴越的兵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布置。不过,吴越与南唐同在江南,壤土相邻,有唇齿相依之势。宋征南唐,吴越难免会有唇亡齿寒之想。但在李璟时期,南唐与吴越就有了交战,再加上后周政权的威逼利用,双方的关系比较紧张。李煜即位之后,既不能与吴越一笑泯恩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宋朝,也没有听取卢绛诈取吴越之谋,以消除“他日必为北朝犄角”的隐患(《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而是视吴越为世仇,在疆场上不断有大大小小的摩擦。故在李煜时期,南唐与吴越之间基本上没有外交的来往,双方都没有修睦联合的愿望,而只想各自保全而已。开宝七年(974年)秋,宋军下江南。宋太祖命令吴越出兵。十月,吴越王钱俶率军包围常州。当钱俶攻下了关城,包围了牙城,进逼润州(今江苏镇江),南唐的形势更多一份危急。因为常州、润州失,金陵遂无退路。于是李煜写下了这封信给钱俶,希望他退兵。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