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垂虹亭,属吴江。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
幽兴。争如共载,越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桥四周灰蒙蒙一片,天水相连,浊浪拍岸,冻云翻飞。记得在一个秋天的清晨,岸上还有霜露沾连在树叶上,我(指词人)曾经行经这儿,并将船停靠在垂虹桥傍。在灯影幢幢中,我还乘兴吟哦过这儿的秋雨景色。又到了鸿雁南飞,宾雀入室而居的季节,我这才决定了回归的日期。垂虹桥畔的环境优美,足够促使我决定在此结庐隐居。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我就可以在这儿或是观看善解人意的斗鸭游戏;或是垂钓河边,钓上几尾鲜美的鲈鱼尝新。
我到了垂虹桥,想起有一次曾与伊人同船来过这儿,并观赏过她临水梳洗的难忘镜头。今天我却是孤身独游重返垂虹桥,时至寒冬,我虽是穿着裘衣,头戴貂帽,但却孤孤零零地站在桥上,临水顾影自怜。我孤身在桥上亭内眺望,越感凄冷难忍,于是就酹酒祭苍天,高歌飘四远,以此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渐渐地远方的山色开始昏暗不清,暮色中的天空飘下来几片雪花,沾在我热辣辣的醉面上。
此抒写嗟老叹卑之情。发端“素天际水”一韵,写吴江上的深秋景色:水天相连,碎浪拍岸,冻云飘忽。“冻云不凝”指此时虽是深秋,但已冻云飘忽,为结句的“暮雪飞花”埋下伏笔。“记晓叶题霜”一韵,逆入,回忆往昔,秋叶经霜,秋灯夜雨之时,曾泛舟吴江,停泊虹桥。此韵直切小序“垂虹桥”。“晓叶题霜”“秋灯吟雨”,着了“题”“吟”二字,将无生命的秋叶、秋灯拟人化了,言其能题写会吟诵,使其既有生气又富诗意。“又是宾鸿重来后”一韵,平出,写眼前,言又到鸿雁重来之时,自己也回到吴地。“嗟绣鸭解言”一韵,用二个典故,不管是能言之鸭,还是鲈香亭,均与吴郡吴江有关,以此表现吴地之美,而且在“鸭”之前加一“绣”字,在“鲈”之前加一“香”字,更表达了对吴地山水、饮食的赞美之情。并又道“尚庐人境”,以直抒胸臆之法赞此处乃是人境中最值得崇尚的所在。
过片“幽兴”一韵,承上,直接礼赞此地幽美,令人振奋。“争如共载”一韵,用对比手法,言吴江颇似与越女一齐泛舟的西湖,令人惬意。“念倦客依前”一韵,转笔写到自己,此化用苏秦游说秦国典故,比喻自己浪迹天涯,一事无成,重回吴江的处境,笔端带出嗟老叹卑之伤感。“酹酒苍茫”一韵,平出,写眼前在垂虹亭内,饮酒听歌,并将酒洒祭在苍茫的江水中,不禁思绪滔滔。一个“冷”字,不仅与首韵的“冻云”呼应,而且写出词人心境之冷涩。最后“迎醉面”一韵,以景结情。写傍晚时分,垂虹桥上,雪花飘飞。“迎醉面”写明此时饮酒已醉,“迎面”点出冷雪令人醒,醒时所见之景:远山如黛,渐近昏瞑,似乎满蕴着忧愁。“愁山瞑”此以拟人法,表自己之愁绪。“暮雪飞山”与首韵“冻云”呼应,点出时间的推移。
此词多用一字领与对仗句。如“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记”为一字领,“晓叶”句与“秋灯”对仗。“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嗟”为一字领,后二句为对仗,“酹酒苍茫”与“倚歌平远”又一对仗句。以上对仗不仅词性相对,而且平仄相对,对仗工稳而富有诗情画意。清人田同之曰:“自沈吴兴分四声以来,凡用韵乐府,无不调平仄者。至唐律以后,浸淫而为词,尤以谐声为主,平仄失调,即不可入调。周、柳、万俟等之制腔造谱,皆按宫调,故协于歌喉。以及白石、梦窗辈,各有所创,未有不悉音理而可造格律者。”(《西圃词话》)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南宋文人流连光景,清赏酬唱之作比比皆是。每当友人同游或陪客登临之际吴文英也都有即事应景或怅然感慨之作,因此吴文英的游赏登临词不在少数。纵观吴文英一生,长期处于频繁的旅途奔波之中,当然这种旅途奔波并非闲适地游山玩水,而是为生计所迫,因此在生活和情感的压力下,良辰美景、秋光黛色非但没有化解词人的愁苦,却加倍地触发了身世之感,情事之悲,今昔盛衰之叹。词人游苏州时作此词感叹自己孤苦无依的困厄命运。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