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笙曲

唐代李白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白话译文

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

词句注释

  1. 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
  2. “始闻炼气餐金液”二句: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餐金液,《抱朴子·金丹》: “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玉京,道家所谓天庭。王琦注:“《灵枢金景内经》:下离尘世,上界玉京。注云:玉京,无为之天也,三十二帝之都。”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二句所谓:开始闻说你在蒙山炼气功、服丹液,现如今在你又说要朝赴长安。
  3. 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4. 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
  5. 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6. 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真曲,唐刘希夷《孤松篇》:“清泠有真曲,樵采无知音。”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论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云:“如此深婉,乃为真曲耳。”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鲍照《拟行路难》诗:“不见栢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谢朓《鼓吹曲·送远曲》:“一为清吹激,潺湲伤别巾。”
  7. 绿云紫气向函关二句:绿云,《汉语大词典》一解:“绿色的云彩。多形容缭绕仙人之瑞云。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为祥瑞吉庆之星,故有“紫气东来”之美号。函关,即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南。《尹令内传》:“尹喜尝登楼,望东极有紫气西迈,曰:‘应圣人过京邑。’果见老子骑青牛来过。”缑氏山:《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河南府缑氏县:“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王子晋得仙处。”此山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绿云、紫气”皆喻指所送元丹丘,缑氏山、函谷关皆为元丹丘赴京必经之处,二句故谓。(据诗谓元丹丘“访道应寻缑氏山”、魏颢《李翰林集序》所云“(李白)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及《玉真公主朝谒谯郡真源宫受道王屋山仙人台灵坛祥应记》所载玉真公主和元丹丘之事迹可以推断:元丹丘这次自东蒙山西赴长安,开始当为应玉真公主所邀,至京以后,方由玉真公主荐之于玄宗,并非如王琦所言元丹丘由东蒙山直接“应诏入京”。)
  8. “莫学吹笙王子晋”二句:嘱元丹丘语,冀其对己长存顾念之意。

作品赏析

这是李白写给元丹丘的一首送别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作《凤吹笙曲》。《全唐诗》题下注云:“一作《凤笙篇送别》”。王琦注云:“此诗是送一道流应诏入京之作。所谓‘仙人十五爱吹笙’,正实指其人,非泛用古事。所谓‘朝天赴玉京’者,言其入京朝见,非谓其超升飘举。旧注以游仙诗拟之,失其旨矣。”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并谓:“此送一道流应诏(当为应玉真公主之邀)入京之作,其人当为元丹丘,其时约在本年岁末。”此说大致可从。此诗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天然自成而又缠绵悱恻。

创作背景

李白15岁时开始游学道教。他在《感兴八首》中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丹。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他还十分赞赏这般年龄的古人学仙,在《凤吹笙曲》中说:“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这里的“向蓬阙”和“赴玉京”是李白对道教的心驰神往,是他对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

李白的这首诗是在他追求道教的至高境界途中,为友人写的一首送别诗,既道出了对友人的别离之前,也暗示自己对道教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最后一句更点出,那个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道教神仙就一去不复返了,说明了道教文化的高深莫测。

猜你喜欢

出师表

两汉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砺

宋代 • 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逢病军人

唐代 •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宝剑吟

宋代 • 陆游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