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画船捶着鼓催你启程.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是去还是留,真叫人难以抉择,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患。
江湖时常有。只是我俩从此便南北相隔。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
这首词从送别的场面写起。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在楼上把盏劝酒。“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这一开头用一“去”一“住”,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题,但这种问题本来谁也回答不了,下文如果接应不好,不仅这一句成为累赘,就连头两句也难免呆相。“西江潮欲平”的好处在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空镜头。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可以想象,正在把酒之际,突然看到江潮已涨,两个朋友在感情上会产生多么复杂的反应,心潮也必然如江潮一样愈加激荡不已。
换头仍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然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这最后一结悠然宕开,与上片以景结情,都值得玩味。“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拚一醉。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词借江潮抒别情,不仅情景交融,同时还显出情景与意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词在“去住若为情”这样的思忖后,接以“江头潮欲平”,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却把思索和情感活动带进了景物描写,在读者的感受中,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更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意念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复能送君归来。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不过,景由现场转入到想象中而已。词中“君”字三见,“去”、“住”、“江”、“潮”均两见。特别是换头与一般不同,“江”“潮”二字连续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也有助于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情思。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舒亶考中进士,舒亶在中进士后初任临海县尉,因擅杀不孝部属而辞官回乡,复起后调任审官院主簿。不久,他接受了一个任务,即出使西夏,划分宋夏疆界。这首词便是他在出使西夏之期所做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斲成。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