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道中赋水车

宋代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白话译文

一节节的车斗像联翩衔尾的乌鸦,坚硬的车架像骨节突出的龙蛇。

车水入田如云滚波浪,早稻抽芽出土嫩如针尖。

洞庭山五月天旱沙尘飞扬,穴中的鳄鱼鸣叫如同击鼓。

上天没有看到天旱带给农民的困苦,应当早早唤取女神推雷车降雨。

词句注释

  1. 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赋:赋诗。以直陈其事的方法创作诗歌叫“赋”。水车:即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三国时马钧创制。宋代农民种水稻多用水车引水灌溉。
  2. “翻翻”句:写水车转动时每一节戽水器前后衔接之状。翻翻联联,乌鸦衔尾而飞的样子。
  3. “荦荦”(luò)句:形容水车停止转动时的样子。荦荦确确,形容骨节坚硬突出。蜕骨蛇,水车又叫龙骨车,因此说水车停下来时就像蜕了皮剩下骨架的蛇。
  4. “分畴”二句:写清水流进田畦,早稻抽芽出土的情景。畴(chóu),田垄。走云阵,形容水入田中的流动势态。绿针,破水而出的稻芽。
  5. 洞庭:指苏州太湖的洞庭山。欲飞沙:形容久旱不雨,尘土飞扬。
  6. 鼍(tuó):一种脊椎类大型爬行动物,俗称猪婆龙,穴居江岸边,传说大旱则鸣,声如击鼓。打衙(yá):击鼓。古代衙门击鼓报时,称为打衙。
  7. 天公:犹称天老爷。老农:一作“老翁”。
  8. 阿香:古代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据《搜神后记》卷五《临贺太守》载,晋永和时,周某夜宿一女子家,“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此谓盼望天公降雨。

作品赏析

这是宋诗中继梅尧臣的《水车》后又一咏水车的诗作,却是一首悯农诗。诗人因咏水车而写到旱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他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心。

开头两句先写水车行走和静止时的形状,据说蛇为小龙,这是一部龙骨车。三四句接着写水车的功用,田畴里绿色的秧苗像翠浪翻走在云影荡漾的水中,农人在水中插着如绿针的秧苗。诗中描写农民踏水车引水灌田插秧,由飞转写到静止,连用乌鸦衔尾、长蛇蜕骨、浪走云飞、绿针刺水等新奇活泼的形象比喻形容,又精心锤炼生动准确的叠字描状。

五六句写太湖的洞庭山一带干旱不雨,沙尘飞扬,因天旱水干鼍鸣窟中发出衙门击鼓般的声音,形象地揭示出干旱的严重。最后两句写诗人希望老天爷能体恤老农,让雷神阿香推动雷车洒下甘霖。后半篇驰骋想象和幻想,既表现了当时旱情的严重、农民的忧伤,又传达出盼望天降甘霖解脱农民困苦的心愿。诗人既称赞大旱之年水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老农少受干旱之苦,却又惋惜它的作用不大,不能消除干旱带来的威胁。他深深同情在旱荒中呼天而泣的老农,这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老农,正象征着中国古代勤劳而苦难的农民。在水利事业不发达的古代,遇到旱涝年景,农民只能靠水车排灌,向天而泣是没有用的。诗人发出“天公不见老农泣”的感慨,其意不仅仅指“天公”,而是包括一切不恤民苦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此诗直指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流弊,反映了一个正直官僚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而且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的用笔灵活,思绪升天入地,状物抒怀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个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在苏轼的笔下,却写成了情趣横溢、诗意盎然的佳作。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适逢岁旱民饥,他便赶赴常州、润州、苏州、秀州赈济灾民。五月返杭途中经过无锡,他看到龙骨车这种新型的农具,产生了兴趣,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言水车之利不及雷车所沾者广也。
  • 明代萧奇中评《东坡先生诗集注》:(“翻翻”二句)二语肖甚。
  •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翻翻”二句)二语略尽形制。
  •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每赋一首,当庸人难下手处,必刻其骨,直从古乐府得来。
  •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节短势险,句句奇矫。结句四平,未谐调,然义山《韩碑》已有此句法。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只是体物着题,触处灵通,别成奇光异彩。“想当施手时,巨刃摩天扬”,此之谓也。赋物得此,神力罕匹。
  •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与《瓶笙》同一手法。
  • 清代何绍基批点《注东坡先生诗》:(“鼍鸣”句)见水车之无济也。
  •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东坡《秧马歌》《水车诗》,皆形容尽致之作,虽少陵不能也。
  • 清代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言天公岂不见老农泣乎,宜雷雨以救其旱也。“雷车”字点染本题。突然而起,戛然而止,笔力惊绝。此等诗不可逐句论工拙。

猜你喜欢

上余青州书

宋代 • 苏洵

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人自为弃我、取我,而吾之所以为我者如一,则亦不足以高视天下而窃笑矣哉!

昔者,明公之初自夺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人,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滂薄于遐远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夫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今夫天下之所以奔走于富贵者,我知之矣,而不敢以告人也。富贵之极,止于天子之相。而天子之相,果谁为之名邪?岂天为之名邪?其无乃亦人之自名邪?夫天下之官,上自三公,至于卿、大夫,而下至于士,此四人者,皆人之所自为也,而人亦自贵之。天下以为此四者绝群离类,特立于天下而不可几近,则不亦大惑矣哉。盖亦反其本而思之。夫此四名者,其初盖出于天下之人出其私意以自相号呼者而已矣。夫此四名者,果出于人之私意所以自相号呼也,则夫世之所谓贤人君子者,亦何以异此。有才者为贤人,而有德者为君子,此二名者夫岂轻也哉。而今世之士,得为君子者,一为世之所弃,则以为不若一命士之贵,而况以与三公争哉。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诸侯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

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

伏惟加察,幸甚!

滞雨

唐代 •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宋代 • 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刘太尉琨伤乱

南北朝 • 江淹

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

秦赵值薄蚀,幽并逢虎据。

伊余荷宠灵,感激狥驰骛。

虽无六奇术,冀与张韩遇。

宁戚扣角歌,桓公遭乃举。

荀息冒险难,实以忠贞故。

空令日月逝,愧无古人度。

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

投袂既愤懑,抚枕怀百虑。

功名惜未立,玄发已改素。

时哉苟有会,治乱惟冥数。

为有

唐代 •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