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两岸月桥花半吐

宋代真德秀

两岸月桥花半吐,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

先自冰霜真态度,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问花花又娇无语。

白话译文

拱桥两岸红梅花儿刚刚绽放,露出鲜红的花瓣,散发着沁人心肺的清香。不知不觉地将游人误导,产生出许多幻想。自以为走进了武陵溪上的桃花林中,却不知已踏入江南迷人的红梅之乡。

梅花啊,你本应是冰清玉洁的素装,为何却在枝头把胭脂涂上?莫非司春的女神不喜欢清淡,才为你化上这般浓艳的红妆?红梅默默不作回答,只是一副娇羞可人的模样。

词句注释

  1. 红透肌香,暗把游人误:指梅花鲜红芬芳,让游人留恋不已,以致迷失道路。
  2. 武陵溪:即晋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载的桃花源。
  3. 态度:举止风度。
  4. 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意为梅花原本素白,充满傲霜之态,现在却为何被脂粉污染?
  5. 莫是东君嫌淡素:莫非是春神嫌梅花太过素雅,所以为它染上脂粉?东君:日神,一说司春之神。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礼赞梅花的词作。

词的上片赞颂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笔捉题,直截了当地写梅花“两岸月桥花半吐。”溪水岸边小桥两端的梅花已经绽蕾半开。紧接着直接写梅花半吐的风韵和游人对梅花的迷恋。那半开的梅花通体红透,香气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气袭人冰肌玉骨的娇姿。正是梅花这绝代风彩,才使游人不知不觉中为其所吸引。一个“暗”字、一个“误”字把游人情不自禁的迷恋梅花的神态写足。以下二句“尽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衬江南梅花的迷人风姿。此二句是说人人尽说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丽,却不知这梅花半吐的江南风景的迷人。对比之下,更突出这江南桥畔梅花的美丽,表现了主人公爱梅的情感。

如果说上片从色艳香浓的外部面貌来礼赞梅花的话,那么,下片则是从凌霜傲雪的内在品质来颂扬梅花。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争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严寒霜雪的精神,“态度”即姿态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意思是:“梅花为何在冰霜严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红艳去点染枝头?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过于单调之故?”东君即司春之神。这一设问实质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古之人咏梅词极多,但大多从其冷艳着眼,抒发词人寂寞的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寂寞开无主”、“此花幽独”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真德秀却能别出蹊径,一扫大多咏梅词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对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扬。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词人真德秀幼即聪慧异常,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十五丧父,依赖寡母力贫教养,又得同郡人相助,才得以入学中举。宋理宗时官历泉州、福州知府,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他为人正直,凡是做官所到的地方,皆布惠政,廉声卓著。其学以朱熹为宗,提倡正学,与权奸韩侂胄伪学对抗,使正学得以复明。古代有诗品即人品的说法,由于作者艰苦修身进学、勤政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为人,他对梅花的高风亮节进行满腔热情的礼赞,作品也显现出积极亢奋、开朗明快的格调。

猜你喜欢

垓下歌

先秦 •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近现代 • 王国维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鹈鴂怨春残。

坐觉亡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闲愁无分况清欢。

金陵酒肆留别

唐代 •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忆秦娥·用太白韵

宋代 •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驾出北郭门行

两汉 • 阮瑀

驾出北郭门,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

真德秀
简介描述: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本姓慎,字实夫,回避宋孝宗赵昚的名讳,改姓真,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先生,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

早年受教于朱熹的弟子詹体仁。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及第,起家南剑州判官。开禧元年(1205年),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担任太学正。嘉定年间,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起居郎、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出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迁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宝庆元年(1225年),史弥远矫诏废黜太子并且拥立宋理宗即位,上书为济王鸣冤,受劾落职,归家著书。绍定五年(1232年),随着宋理宗崇奉理学,重获起用,担任泉州、福州的知州。端平元年(1234年),拜户部尚书,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端平二年(1235年),升任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获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真德秀政治上颇有建树,立朝为官,敢于直言;治理地方时,重视人伦教化,颁行仁政。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成为理学正宗传人,与魏了翁齐名,开创“西山真氏学派”,在确立理学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所修《大学衍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必读之书。著有《西山文集》,传于世。

真德秀的热门诗文

Top